收藏本站
首 页
期刊全文库
学位论文库
会议论文库
年鉴全文库
学术百科
工具书
学术不端检测
注册
|
登录
|
我的账户
基础科学
|
工程科技I辑
|
工程科技II辑
|
医药卫生科技
|
信息科技
|
农业科技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I辑
|
社会科学II辑
|
经济管理
搜索
哲学与人文科学
文艺理论
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语言文字
外国语言文字
音乐舞蹈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地理
文化
史学理论
世界历史
中国通史
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考古
人物传记
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心理学
美学
宗教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
▪ 国外专利数据库
▪ 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标准数据库
▪ 国外标准数据库
▪ 国学宝典数据库
▪ 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
▪ 中国党建期刊文献库
▪ 中国政报公报期刊文献总库
▪ 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
▪ 中国精品文化期刊文献库
▪ 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
▪ 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
▪ 中国引文数据库
宗教
期刊全文
▪ 禅宗美学与国产动画的禅意表达
▪ 京城四大教会中学
▪ 祖先崇拜与竹图腾的交融互渗——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族源传说的比较
▪ “多神崇拜”与世俗文化流行语境下的《侲童傀儡图》解读
▪ 《诸仙纪》序:仙话的当代赋意
▪ 姐妹神灵与女性神亲建构——以山右姐妹神祇为例
▪ 宋元时期佛经翻译中的吐蕃译经传统
▪ 佛教净土信仰新诠
▪ 《维摩诘所说经》的“三不观”智慧
▪ 佛教因果学说的中国化——以《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为中心的研究
▪ 汉文佛典与扬雄《方言》研究——兼及方言词的形、音、义关系
▪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西神话形象——评《鹤与鹰:中西文化的大碰撞》
▪ 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
▪ 论清字经馆四位总裁官接替升任始末
▪ 文昌文化是两岸重要精神纽带——台湾举办文昌帝君祭祀大典
▪ 外媒
▪ 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意趣的影响
▪ “羊崇拜”的演化与变迁:早期岩画的文化意蕴与传播
学位论文
▪ 明清时期黄河地区龙神信仰研究
▪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考校解题
▪ 南北朝时期成实师思想研究
▪ 佛教中“法”之定义及其诠释研究
▪ 双重视域下的列奥·施特劳斯思想研究
▪ 初唐佛性论争中法宝思想探究
▪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道教女仙信仰研究
▪ 吴筠道教思想研究
▪ 3-9世纪五台山信仰研究
▪ 摩洛哥苏非派历史演进研究
▪ 吉藏的语言学说研究
▪ 临济义玄“无事”思想研究
▪ 王阳明佛道观研究
▪ 清代南阳玄妙观与地方社会研究
▪ 近代豫东地区生育神信仰研究
▪ 《俱舍论》无表色研究
▪ 信仰空间的合法化进程
▪ 法然《选择集》研究
会议论文
▪ 开漳圣王民俗信仰的三个要素
▪ 共建民族复兴大厦的根脉纽带、心灵火炬和精神源泉——漫议两岸传承陈元光祭祀礼制的时代意义
▪ 嘉兴大藏经·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 宗教信仰与自我构念的关系探析
▪ 福建安溪小道村“凤岛堂”建筑空间与祭祀文化
▪ 北京的教会学校与新文学的发展
▪ 殷人疾祸考略
▪ 郑州二里岗早商骨刻字符与乇土祭祀
▪ 李白走近佛门而未入佛门的例证与探因
▪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群体基督教信仰的延续与变迁——基于历史文献的分析
▪ 铜鼓供奉寺庙习俗的检讨
▪ 论铜鼓的起源与祖先崇拜
▪ 觉的“无生观”
▪ 苏东坡的道教情缘
▪ 论北方草原民族在佛教文化东传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 敦煌的神童形象
工具书
更多>>
中国对联大典
汉字源流字典
伦理学大辞典
世界诗学大辞典
中国历代宰相大词典
中国哲学大辞典
民国人物大辞典
佛教大辞典
典故大词典
清三代青花盖罐
快捷付款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银行卡
知网卡
在线购卡
更多>>
订购知网充值卡
免费送卡上门
银行汇款购卡
邮局汇款购卡
订购热线
400-819-9993
010-62982499
010-62783978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在线咨询
阅读器下载
充值中心
知网卡
新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