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首 页
期刊全文库
学位论文库
会议论文库
年鉴全文库
学术百科
工具书
学术不端检测
注册
|
登录
|
我的账户
基础科学
|
工程科技I辑
|
工程科技II辑
|
医药卫生科技
|
信息科技
|
农业科技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I辑
|
社会科学II辑
|
经济管理
搜索
哲学与人文科学
文艺理论
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语言文字
外国语言文字
音乐舞蹈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地理
文化
史学理论
世界历史
中国通史
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考古
人物传记
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心理学
美学
宗教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
▪ 国外专利数据库
▪ 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标准数据库
▪ 国外标准数据库
▪ 国学宝典数据库
▪ 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
▪ 中国党建期刊文献库
▪ 中国政报公报期刊文献总库
▪ 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
▪ 中国精品文化期刊文献库
▪ 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
▪ 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
▪ 中国引文数据库
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期刊全文
▪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考察及其新时代的范式转换
▪ 充分发挥年鉴在增强历史自信中的作用
▪ 县级综合年鉴索引编制的设计——以绍兴地区年鉴为例
▪ 年鉴框架设计突出特色三题——以《义乌年鉴》为例
▪ 承续与创制:1912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年鉴编纂研究
▪ 关于全力做好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2年卷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
▪ 多措并举,开创年鉴事业新局面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笔谈
▪ 实现“五个转变”,书写年鉴事业新篇章
▪ 担当使命,推动重庆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 继往开来,忠实记录伟大时代
▪ 创新引领年鉴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用
▪ 新时代综合年鉴动态条目编纂刍议
▪ 2022年《中国年鉴研究》选题参考
▪ 乡村振兴背景下重渡村民俗文化旅游研究
▪ 黑龙江边境地区满族谱牒史料文献征集方式探究
▪ “胡族汉化亡国论”不能成立
▪ 南京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策略
学位论文
▪ 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 基于图文互证的《宋平江城坊考》坊巷研究
▪ 洛川城变迁研究
▪ 古代云南傣族的风俗研究
▪ 清代绍兴文人所撰方志考
▪ 从“开国西蕃”到“退居河朔”:4-8世纪中期吐谷浑史研究
▪ 清代河南地方志纂修探究
▪ 明清吉安府志研究
▪ 明清时期襄阳地域文化认同研究
▪ 山西河保偏地区民歌的民俗志研究
▪ 近百年来鄯善县坎儿井及其影响下的绿洲变化初探
▪ 文字何以下乡
▪ 文化诗学视域下的荆州
▪ 道光《武陟县志·文词志》研究
▪ 《蜀中边防记》校释
▪ 清代《施南府志》研究
▪ 民国《胶澳志》研究
▪ 当代中国水志的编撰与出版研究
会议论文
▪ 记忆中的民俗体育活动:三官民俗体育文化的展演及变迁
▪ 从87姓入闽 管窥光州固始与闽台的亲缘关系
▪ 陈元光文化在河南光州传承的历史特征
▪ 从龙湖到弋阳城,从修竹里到奶奶庙的记忆
▪ 《四川新设炉霍屯志略》著者生平及版本辨析
▪ 道光《云南通志稿》“西藏卷”考略
▪ 《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学者萧亮中及其著作
▪ 普修村志全面振兴乡村文化之国家意义
▪ 从(嘉庆)《里塘志略》认识清政府的管理方式及特点
▪ 试论《西康通志稿》的编纂特色
▪ 地方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
▪ 民族融合与北京风俗变迁
▪ 北京方志编撰、整理及利用现状
▪ 近代历史变革与北京的文化作用
▪ 大都文化与元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发展
▪ 明清北京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工具书
更多>>
中国对联大典
汉字源流字典
伦理学大辞典
世界诗学大辞典
中国历代宰相大词典
中国哲学大辞典
民国人物大辞典
佛教大辞典
典故大词典
清三代青花盖罐
快捷付款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银行卡
知网卡
在线购卡
更多>>
订购知网充值卡
免费送卡上门
银行汇款购卡
邮局汇款购卡
订购热线
400-819-9993
010-62982499
010-62783978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在线咨询
阅读器下载
充值中心
知网卡
新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