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首 页
期刊全文库
学位论文库
会议论文库
年鉴全文库
学术百科
工具书
学术不端检测
注册
|
登录
|
我的账户
基础科学
|
工程科技I辑
|
工程科技II辑
|
医药卫生科技
|
信息科技
|
农业科技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I辑
|
社会科学II辑
|
经济管理
搜索
哲学与人文科学
文艺理论
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语言文字
外国语言文字
音乐舞蹈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地理
文化
史学理论
世界历史
中国通史
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考古
人物传记
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心理学
美学
宗教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
▪ 国外专利数据库
▪ 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标准数据库
▪ 国外标准数据库
▪ 国学宝典数据库
▪ 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
▪ 中国党建期刊文献库
▪ 中国政报公报期刊文献总库
▪ 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
▪ 中国精品文化期刊文献库
▪ 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
▪ 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
▪ 中国引文数据库
史学理论
期刊全文
▪ 从“经史”到“文明史”——重审20世纪初新史学转向及其文明论视角
▪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考察及其新时代的范式转换
▪ “胡族汉化亡国论”不能成立
▪ 京华春来早——1985年史学史座谈会追忆
▪ 时代呼唤新的宏大叙事
▪ 口述史研究的方法论悖论及其反思:以单位人讲述为例
▪ 海登·怀特“实践的过去”:概念、内涵及观照
▪ “萨尔普遍史”的中国历史建构与欧洲近代学术转型
▪ 明末清初北方大儒孙奇逢史学探研
▪ 史实、史观与结构主义——七十年来关于先秦“禅让”的评价
▪ 理论的限度:仪式理论与中共纪念史研究
▪ “非洲中心主义”与非洲历史哲学的重塑
▪ 出土文献研究中的“默证”问题
▪ 中华史学文化圈的形成与意涵诠释
▪ 转换和超越:卢卡奇从历史本体论走向社会存在本体论
▪ 《文史哲》与新中国初期史学学术体系的重构
▪ 从《新史学》到《三十自述》:1902年梁启超的器与道
▪ 历史的镜像:梁启超“新史学”的多元想象
学位论文
▪ 邵晋涵史学研究
▪ 论伊恩·霍尔的国际思想史研究
▪ 尼采早期历史哲学研究
▪ 论吴相湘史学
▪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研究
▪ 万绳楠史学成就研究
▪ 魏源《圣武记》研究
▪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与重塑
▪ 论齐世荣的世界史研究
▪ 赵翼《陔余丛考》内容与特色探析
▪ 高群逸枝的无政府主义女性解放思想
▪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
▪ 津田左右吉的中国学研究
▪ 美国史家比林顿的边疆史学书写
▪ 民国学界的遗珠
▪ 彼得·伯克新文化史中的视觉文化探析
▪ 美国史家沃尔特·P·韦布“边疆史学”研究
会议论文
▪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 Modernizing Society
▪ 书写童年:藩镇时代的儿童史研究引论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自觉——基于马克思对全球化的历史哲学审视
▪ 研究历史教育家思想的典范之作——张天明教授的《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评介
▪ 国史研究要重视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
▪ 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 从《出山异数记》与《桃花扇》之写作论孔尚任之民族情怀及文明史观
▪ 资本逻辑、社会变迁与工匠文化景观
▪ 关于历史进步的评价问题
▪ 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与启示
▪ 《口述史方法操作及成果标准化指南》编制实践——口述史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 历史无规律论的贫困——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 析“历史无规律”论
▪ 历史和历史研究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职能
▪ 思想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与核心内容
▪ 口述历史:地方文献亟待开展的领域
工具书
更多>>
中国对联大典
汉字源流字典
伦理学大辞典
世界诗学大辞典
中国历代宰相大词典
中国哲学大辞典
民国人物大辞典
佛教大辞典
典故大词典
清三代青花盖罐
快捷付款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银行卡
知网卡
在线购卡
更多>>
订购知网充值卡
免费送卡上门
银行汇款购卡
邮局汇款购卡
订购热线
400-819-9993
010-62982499
010-62783978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在线咨询
阅读器下载
充值中心
知网卡
新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