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玉米种质创新——进展与展望

黎裕  王天宇  
【摘要】:种质创新是链接种质资源和育种的关键环节,玉米种质创新在玉米育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基于野生近缘植物、地方品种、外来群体、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玉米种质创新进展进行评述,对今后我国玉米种质创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志国;浅议玉米种质改良创新[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6年05期
2 亢伟民,王永普,卢超;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种子;2001年04期
3 张凤路,D.Beck;耐旱和低氮胁迫玉米种质筛选技术[J];玉米科学;2001年02期
4 崔良国,韩志景,都森烈;玉米种质重组改良与应用效果[J];中国种业;2002年05期
5 史桂荣;玉米种质基础研究现状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6 姜军;常规育种条件下玉米种质交流和创新途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7 周旭梅;高旭东;何晶;高洪敏;刘君;于兵;宁家林;;玉米种质创新途径及其应用研究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8 张志国;;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的改良与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9 徐孝曦;黄德刚;;玉米种质资源概况及其改良利用研究[J];种子;2008年07期
10 李石初;张述宽;张培坤;江覃德;陈天渊;吴庆泉;胡昌;;南方抗螟玉米种质的引进和推广[J];广西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11 武美兰;姚婷;钱晓刚;;耐氮胁迫玉米种质材料的筛选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12 叶雨盛;邱洪波;李哲;王延波;刘欣芳;;2个外来玉米种质农艺性状及对丝黑穗病抗性的比较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3 王安贵;陈泽辉;祝云芳;郭向阳;邬成;李娟;;美国先锋玉米种质在西南地区的利用途径探讨[J];种子;2011年08期
14 王斌;;基于聚类的决策树在玉米种质筛选中的应用(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10期
15 王斌;;基于聚类的决策树在玉米种质筛选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16 赵立强;姚文华;番兴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我国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1期
17 张世煌,石德权;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玉米种质[J];作物杂志;1995年01期
18 彭泽斌,张世煌,刘新芝;我国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与利用[J];玉米科学;1997年02期
19 张书申,胡志芳,景东林;优良玉米种质冀库6号[J];作物品种资源;1998年01期
20 崔良国,韩志景,M.M.Goodman;热带玉米种质在美国的改良与利用[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志国;;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的改良与应用[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阿布来提.阿不拉;梁晓玲;冯国郡;李铭东;;南斯拉夫玉米种质在新疆的利用研究[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路银贵;苗洪芹;田兰芝;邸垫平;;中国主要玉米种质杂交优势群抗玉米粗缩病性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振华;张新;王俊忠;温春东;;河南省玉米种质基础、杂优群划分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5 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宋锡章;李国良;扈光辉;王明泉;;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北方早熟春玉米育种中的利用研究[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段运平;王贵彩;刘守渠;;温带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与利用[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段运平;田清震;刘守渠;王贵彩;张效梅;闫彩清;;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方法与高产杂交种选育研究[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元东;陈绍江;段民孝;张春原;郭景伦;赵久然;;利用P群自交系实现我国温带玉米种质的创新[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冯勇;苏二虎;张来厚;赵瑞霞;刘志雄;孙峰成;;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质基础分析与育种对策[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海合;北方春玉米区热带玉米种质利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1年
2 卢艳丽;不同类型玉米种质分子特征分析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南南;离子注入对玉米种质诱变效应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强;不同玉米种质材料耐低氮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晓聪;主要玉米种质群体遗传变异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杨荣;热带玉米种质群体光周期驯化的遗传变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0年
5 李海军;利用EMS花粉诱变技术创新玉米种质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6 马俊业;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7 扈光辉;玉米种质耐冷性鉴定及农艺性状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陈洁;富铁玉米种质的筛选及铁、锌遗传规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9 赵江;不同玉米种质苗期根系性状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唐雨钊;Leafy玉米种质的光合性能研究及多叶性状的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凡;热带亚热带优质专用玉米种质的创新及利用解重大难题[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高文;要加强玉米种质创新[N];农民日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