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旱半夏与伪品水半夏的系统鉴别

张前团  肖海英  谢再弟  雷坤朋  刘佳琴  
【摘要】:目的确定半夏与其伪品水半夏的简易鉴别方法。方法利用该二药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以及药理作用加以对比。结果发现二者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的斑点数目和位置上以及药理作用上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可选择本方法鉴别定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亚芳;半夏与混淆品水半夏的鉴别[J];海峡药学;2005年03期
2 李祥昀;;半夏与其混淆品水半夏的鉴别[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许卫锋;张保国;李勉;刘广河;;半夏及其混淆品水半夏的鉴别研究[J];中成药;2008年04期
4 朱小兵;;半夏及其掺伪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2期
5 任海英;;浅谈三七的真伪鉴别[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12期
6 程廷仁;;半夏与其混淆品的鉴别[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刘鹿岩;;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J];齐鲁药事;2010年06期
8 王凤玲;王月英;;乌海地区半夏及其混充品水半夏的鉴别[J];内蒙古中医药;2005年S1期
9 田禾;;半夏与混淆品水半夏的鉴别[J];北京中医;2006年05期
10 张光喜;;如何鉴别半夏与水半夏(摘要)[J];西南国防医药;1993年S1期
11 余琳;;防己类药材鉴别要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14期
12 潘玉华;;半夏及水半夏的鉴别[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年01期
13 杨世雷;;中药半夏和水半夏区别[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1期
14 刘继林;罗光宇;李玉纯;李嘉红;;水半夏代半夏可行性的初步实验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15 张茂强,孙秀珍;水半夏与其伪品幼商陆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1999年05期
16 刘布鸣,梁凯妮,黄平,莫建光;鲜品水半夏和水半夏药材中氨基酸成分分析[J];广西中医药;2003年06期
17 左风;水半夏的细胞毒活性[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年02期
18 桂;水半夏滞销“积重难返”[J];中药材;1993年12期
19 张文虎,沈志君;半夏与水半夏的性状及临床功效比较之我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0 燕建曾;水半夏与半夏不应混用[J];陕西中医;198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捷;;五步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运用[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刘建利;;体现中医药特色建立中药学研究方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乃云;李梅;李爱华;;调剂人员必须学会辨别中药别名[A];2005年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郑玉洲;;略论李时珍在中药学上的贡献[A];全国李时珍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钟赣生;高学敏;张冰;张建军;郑虎占;李兴广;黄斌;韩涛;贾德贤;胡素敏;王淳;王景霞;陈绍红;欧丽娜;李伟;张鸿;;搞好精品课程建设 提升中药教学质量[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原思通;;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7 秦华珍;甄翠明;潘家英;冼寒梅;覃文慧;韦乃球;邓家刚;易蔚;;《中药学》网络课程建设体会[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聂晶;王思明;;“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常惟智;赵文静;旺建伟;孙敏;;浅析中药传统功效作用的内涵[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庆光;刘明平;;“合理安排任务、教研提升水平”——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的一些工作做法[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虎;周围神经束快速鉴别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义权;蛇类药材的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5年
3 姜开运;中药七情的文献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孙黎明;繁茂膜海绵原细胞的鉴别、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曾祥法;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汪涛;多种示踪剂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7 王书军;富含淀粉中药贝母、山药中淀粉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于国良;蓝牙网络若干安全性问题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王燕;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及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10 刘靖;PET/CT在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及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伟;水半夏组织培养、光合特性和miRNA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2 杨宏宇;中国宋代药事管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许卫锋;半夏及其混淆品水半夏的鉴别与质量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童家赟;肿节风与混淆品的鉴别及其药材质量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齐力;动态测验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鉴别中的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白雪媛;哈蟆油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及其在真伪鉴别中的应用[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张小兰;中药哈蟆油的质量控制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詹爱萍;半夏的镇静催眠活性和湖北特产半夏的品质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9 张书梅;gyrB基因在沙门菌属分类鉴别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聂婷婷;黑色签字笔墨水多种检验方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斌子;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史亚芳;半夏和水半夏怎样区别[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3 甘肃通渭县中医院 张存龙;水半夏不能替代半夏[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刘汉权;水半夏产新价落[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5 姚行强;水半夏不能代替半夏[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陕西中医学院 张养生;中药学学科亟须分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记者 徐雪莉;首套中药学专业硕士教材开始编写[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8 李家新;药、中药、中药材、中药学[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9 孙春秀;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10 杨红兵 刘传文 赵英杰;中药学学科建设成绩斐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