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1,FV,FⅡ和MTHFR基因多态性对习惯性流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形成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通过快速循环PCR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分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5G/4G、凝血因子V(Factor V,FV)G1691A、凝血因子Ⅱ(FactorⅡ,FⅡ)G20210A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的基因多态性在130例习惯性流产妇女和130例健康妇女之间分别频率的差异。结果在习惯性流产妇女中,FV和FII G/A杂合基因型频率(FV:11.5%,FⅡ:15.4%)显著高于对照组(FV:3.8%,FⅡ:2.3%)(P0.01);等位基因A的突变频率(FV:5.8%,FⅡ:7.7%)显著高于对照2组(FV:1.9%,FⅡ:1.2%)(P0.01)。PAI-1 5G/4G杂合子频率(40.8%)显著高于对照组(23.8%)(P0.05),且病例组纯合子4G/4G、5G/5G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MTHFR C677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FV G1691A和FII G20210A G/A杂合基因型是习惯性流产发生的高危险因素,PAI-1 5G/4G杂合基因型是习惯性流产发生的低危险因素,而MTHFR C677T基因型与习惯性流产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
|
|
|
1 |
许克义,张金凤;65例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分析和疗效观察[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2 |
吕晓萍,邓洋,刘慧荣,张利亚;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清抗补体活性的测定[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年01期 |
3 |
潘萍;1例习惯性流产产后大出血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7期 |
4 |
李运来,朱虹,蒋玉红,王成;习惯性流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年06期 |
5 |
王振海;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免疫学诊治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2年03期 |
6 |
陈亮香;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35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年01期 |
7 |
李霞
,郑振群;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清抑制补体活性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2年05期 |
8 |
刘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4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21期 |
9 |
周建国,李鹂;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1期 |
10 |
白瑞英;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04期 |
11 |
徐勇,霍梅,方红辉;习惯性流产妇女活化的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2年05期 |
12 |
刘京昇,李效良,魏成芳,赵静,李新华,宗传龙,杜可明,李桂信,郭淼;染色体着丝点结构变化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J];遗传;2003年04期 |
13 |
潘彩萍;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45例[J];广西中医药;2003年02期 |
14 |
宋绿茵,戚潜辉,田耕,佘达贤,张宏英;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习惯性流产关系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年03期 |
15 |
王莲芳,董玉霞;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98例疗效观察[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
16 |
吴彬,徐雅杰;免疫性习惯性流产37例治疗体会[J];山东医药;2004年05期 |
17 |
肖晓素,刘晓翌,张银汉,王勇强,蔡志明;染色体整臂易位伴习惯性流产一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4年01期 |
18 |
黄毓,宁自觉,刘波,薛小霞,陈以文;916例习惯性流产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J];广西医学;2004年08期 |
19 |
于世荣;98对习惯性流产夫妇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4年07期 |
20 |
慕明涛
,霍满鹏
,蒲力群
,刘俊俊;129对习惯性流产夫妇细胞遗传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