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网络欺负事件中不同角色初中生的性别、年级差异以及不同角色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欺负量表(E-BS)、网络受欺负量表(E-V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选取的武汉市75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将网络欺负事件中的角色区分为网络欺负者(E-BS≥1分,E-VS=0分)、网络受欺负者(E-BS=0分,E-VS≥1分)、网络欺负/受欺负者(E-BS≥1分,E-VS≥1分)及未参与者(E-BS=0分,E-VS=0分)四种,考察不同角色在性别、年级和抑郁水平上的差异。结果:网络欺负/受欺负者中,男生多于女生(13.6%vs.8.2%,P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中7年级的人数多于8年级和9年级(15.9%vs.8.8%vs.7.1%,P0.001;26.4%vs.13.8%vs.11.2%,P0.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CES-D得分高于网络受欺负者[(22.6±1.1)vs.(19.1±0.9),P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和网络受欺负者的CES-D得分均高于未参与者[(22.6±1.1)vs.(14.7±0.4),P0.001;(19.1±0.9)vs.(14.7±0.4),P0.001]。结论:网络欺负/受欺负者中可能男生更多,并且人数随年级的增长而减少;相比于网络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和未参与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水平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