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重建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稳定性重建方面的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特点、稳定型骨折与不稳定型骨折分类、稳定性复位与不稳定性复位、术中加压初始稳定与术后滑动二次稳定、内固定术后稳定性评估、早期下地站立负重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股骨颈干骺端转换区,具有天然的内翻不稳定倾向。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后续内固定物安放的最重要前提因素。判断骨折复位质量有对线和对位两方面,对线采用Garden指数;在对位方面,随着皮质对位理念(正性、中性、负性)的提出,特别强调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支撑(解剖、正性),是获得骨折稳定性复位的关键,而不再强调后内侧小转子骨块的作用。术后影像学的稳定性评分为早期下地站立负重提供了量化指标。但术中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在术后头颈骨块滑动获得二次稳定的过程中,仍有皮质对位丢失现象,需研究其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取得良好对线的基础上,只要获得了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和支撑,并用内固定器械维持住,就获得了术后稳定性。术后稳定性评分优良者,可以安全地早期下地负重、站立行走活动。
|
|
|
|
1 |
祁传才;王延瑞;路通;;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年01期 |
2 |
李毅,王凤麟;股骨距的解剖学、X 线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
3 |
蒋俊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J];医学信息;2018年23期 |
4 |
官煜超;李开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损伤的研究现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年12期 |
5 |
刘洪业;付国建;;髓内和髓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7年06期 |
6 |
葛迅;陈小虎;吴成玉;汤义民;陶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年04期 |
7 |
曹军;胡攀勇;蔡保塔;杨绍安;;三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年11期 |
8 |
吴迪;苏云;邱士超;严佐发;高峰;马严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9年07期 |
9 |
吴昊;鲁成;陈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7年12期 |
10 |
李省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年15期 |
11 |
陈焕诗;许峰;张中兴;;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年08期 |
12 |
耿硕儒,李毅,李宗沆,王凤林,陶天遵;股骨距的解剖、X线、力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8年05期 |
13 |
戴尅戎
,胥少汀
,赵家麟
,蔡汝宾
,马承宣
,唐农轩
,梅芳端;髋关节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9年03期 |
14 |
;股骨距的解剖、X线、力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
15 |
杨雷;郭晓山;;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现状[J];中国骨伤;2019年02期 |
16 |
刘志昂;高松明;高军胜;张陆;姜岩;刘军;;股骨距重建后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28期 |
17 |
任军龙;杨雷刚;涂忠民;董舒;解俊杰;高大龙;赵昕;李若飞;刘刚;;经股骨距防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6年04期 |
18 |
卢冰;王跃;刘攀;鲜爱明;;髓内钉及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7年05期 |
19 |
王凤麟;张在仁;叶远树;李毅;;股骨距的X线研究及其力学意义[J];天津医药;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