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液质联用的莱茵衣藻极性甘油酯组定性定量分析
【摘要】:以模式藻株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材料,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其极性甘油酯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综合利用UPLC-ESI-Q-Trap/MS的一级质谱扫描(中性丢失或母离子扫描)及UPLC-ESI-Orbitrap/MS~2的二级碎片信息扫描,共鉴定出109种极性甘油酯分子;再通过外标法利用UPLC-ESI-Q-Trap/MS在多级反应监测模式下对各分子进行靶向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莱茵衣藻的极性脂以糖脂MGDG、DGDG及甜菜碱脂DGTS为主,所有极性脂的分子组成表明,DGDG、SQDG、DGTS及PI是C18脂肪酸的去饱和载体。该研究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莱茵衣藻极性甘油酯组的结构图谱及定量分析技术平台,为微藻极性脂生物学功能及脂质代谢研究奠定了基础。
|
|
|
|
1 |
袁干军;林海鹏;洪葵;;海洋链霉菌211726次级代谢产物中一个新2-甘油酯的鉴定[J];中国海洋药物;2011年02期 |
2 |
姜思;刘莹莹;佟少明;;4种常用抗生素对莱茵衣藻生长及光化学活性的影响[J];生物加工过程;2017年02期 |
3 |
张慧冲;衣藻的早春采集[J];生物学教学;2000年06期 |
4 |
樊振川;吕玉洁;刘雁霞;王晶;董彬;孟德梅;;莱茵衣藻作为绿色细胞工厂生产高附加值重组蛋白的研究进展[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
5 |
王潮岗;陈爱娜;胡章立;于珊珊;;莱茵衣藻基因组文库的构建[J];生物技术通报;2013年04期 |
6 |
秦琅;朱毅;;莱氏衣藻鞭毛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
7 |
杨敏;胡鸿钧;李夜光;;中国衣藻属研究(Ⅰ)[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年06期 |
8 |
王潮岗,胡章立;莱茵衣藻细胞核转化系统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9 |
胡章立;王潮岗;吴锦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莱茵衣藻中的高效表达[J];深圳特区科技;2005年00期 |
10 |
陈珊,徐敏,胡鸿钧;拟衣藻系统分类新证据[J];水生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
11 |
胡鸿钧;“第九届国际衣藻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大会”在荷兰召开[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年03期 |
12 |
王菁;衣藻感光作用的实验[J];生物学通报;1999年06期 |
13 |
傅勤宗;;衣藻、水绵的采集和观察[J];生物学通报;1987年02期 |
14 |
王祥荣;;衣藻属的采集、培养[J];植物杂志;1987年03期 |
15 |
杨廉婉;D.O.Hall;;固定化衣藻细胞产生多糖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88年03期 |
16 |
石进元,唐任寰,周维金,徐军,刘元方,李荫蓁;碱族、碱土族元素对衣藻细胞生长分裂的影响[J];环境科学;1988年06期 |
17 |
郑朝峰,孙惠珍,汤玉玮;衣藻培养及其硝酸还原酶活力的测定[J];微生物学通报;198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