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植物叶片中δ~(13)C值的种间差异及时空变化
【摘要】: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乔木、灌木植物叶片中的碳稳定性碳同位素比率(δ13C值)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这些植物叶片的稳定性碳同位素比率(δ13C)值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种间差异及时空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同植物种叶片δ13C值不同,排列顺序为山杏(Prunusarmeniacavar.ansuMaxim.)(-24.75±0.85‰)>大叶白蜡(FraxinusrhynchophylaHce.)(-25.94±1.52‰)≈荆条(Vitexnegundovar.heterophyla(Franch.)Rehd.)(-26.01±1.63‰)≈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Koiz.)(-26.07±1.17‰)≈北京丁香(SyringapekinensisRupr.)(-26.46±0.80‰)>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Maxim.)(-28.11±1.52‰)。生长初期叶片δ13C值较生长末期高,尤以胡桃楸和辽东栎表现明显,其生长初期和末期的叶片δ13C值相差皆达3‰。生境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层厚度,对植物叶片的δ13C值的高低有较大影响,生长?
|
|
|
|
1 |
梁银丽,康绍忠,山仑;水分和氮磷水平对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
2 |
林植芳;;稳定性碳同位素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年03期 |
3 |
孔乐;黄恩清;田军;;冷水珊瑚氧、碳同位素——古水温重建与钙化机制[J];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12期 |
4 |
和田英太郎;赵孔南;;植物中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J];原子能农业译丛;1984年01期 |
5 |
陈世苹,白永飞,韩兴国;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5期 |
6 |
易现峰,张晓爱,李来兴,李明财,赵亮;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分析——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J];动物学研究;2004年01期 |
7 |
孙谷畴;赵平;蔡锡安;曾小平;刘晓静;饶兴权;王华;;马占相思叶片液汁碳同位素甄别率和水分利用效率[J];生态学杂志;2008年04期 |
8 |
吴沿友;徐莹;李海涛;邢德科;;乙酰唑胺对莱茵衣藻和小球藻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2年Z1期 |
9 |
易现峰,孔祥生,史国安,黄华;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讲授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尝试[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年05期 |
10 |
张建辉;;碳同位素测定年代法将被取代[J];世界科学;1991年02期 |
11 |
刘海燕;李吉跃;;稳定碳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2 |
段毅,宋金明,张辉;南沙海区生物单体脂类碳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9期 |
13 |
罗辽复;生物手性起源和碳同位素记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14 |
司彬;温锐林;肖举乐;;植物有机碳同位素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07年09期 |
15 |
孙媛媛;刘建波;马学平;;华南晚泥盆世腕足动物壳体保存状况及其氧碳同位素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