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荣华;当阳县马尾松低产林的成因和改造途径[J];湖北林业科技;1982年02期 |
2 |
章平澜,邱学春,方固安,郑欣欣,李峥,李思年,凌宗勇;马尾松人工林间伐开始年龄及间隔期的预估初探[J];林业实用技术;1984年11期 |
3 |
曾金珠;林思祖;曹光球;胡宗庆;;计算机技术在马尾松人工林营林管理中的应用[J];林业勘察设计;2007年02期 |
4 |
刘煊章;不同年龄马尾松林生物量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1993年02期 |
5 |
陈美高;;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6 |
赵坤;《马尾松林杆材阶段生物量和养分循环及密度关系的研究》通过评审[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7 |
陈火春;;人工马尾松林分按胸径定量间伐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1991年01期 |
8 |
庄尔奇,高方彬,洪信谱,刘强;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经济效果分析与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经济效果预测[J];绿色中国(理论版);1991年06期 |
9 |
丁思统
,杜天真
,张炳奇
,张志云
,卢禎先;马尾松人工林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1年01期 |
10 |
周惠才;;古蓬种源马尾松造林效果的体会[J];广西林业科学;1982年03期 |
11 |
曾思齐,姚东和;马尾松人工林收获量表试编[J];林业资源管理;1992年01期 |
12 |
洪信谱;高方彬;庄尔奇;刘强;;湖北省马尾松人工林密度管理图的编制与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1992年01期 |
13 |
倪传彪;胡宗庆;彭强;赵发桐;郑建灿;柯德森;陈必勇;;福建省马尾松人工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J];林业勘察设计;1986年02期 |
14 |
靳爱仙;周国英;史大林;阎瑾;;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的编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15 |
胡喜生;宋辛森;洪伟;吴承祯;;不同年龄马尾松林能量及空间分布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6 |
方彦;;马尾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对火干扰响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
17 |
宛志沪,刘先银;大蜀山马尾松人工林晴天太阳辐射光谱及光能利用率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4年01期 |
18 |
许实云;;马尾松人工林小面积皆伐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
19 |
张旭东,薛明华,许军,王涛,陈应发,赵光平,宋超;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20 |
彭龙福,李谋窕,叶世坚;4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