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地表反照率特征及参数化研究
【摘要】: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肖塘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找出了土壤湿度临界点,分别拟合出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2.5cm土壤湿度经验公式,讨论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运用CoLM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Off-line试验,并与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肖塘地区地表反照率冬季大、夏季小,年平均值为0.27。太阳高度角≥15°时地表反照率趋于一个常数,且与太阳高度角满足指数函数关系。不同天气下地表反照率不同,雨天减小,雪天增大。晴空指数≤0.3时,地表反照率波动很大。肖塘地区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湿度拟合效果不好;随2m气温和地表温度升高基本呈减小趋势,但不明显。土壤湿度对肖塘地区地表反照率年内变化没有影响,只对日变化有影响,且地表反照率对0.097~0.13范围内的浅层土壤湿度响应敏感。CoLM原模式模拟的净辐射、感热通量和地表温度平均日变化与观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改为0.27后,CoLM模式对净辐射平均日变化正午前后的模拟与观测基本一致;对地表温度平均日变化模拟得到改善,平均峰值低估0.51℃;地表反照率参数化后CoLM模式对感热通量平均日变化模拟能力没有提高。
|
|
|
|
1 |
杨满根;陈志彪;;利用NOAA/AVHRR数据估算福建省月平均地表反照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2 |
林文鹏,陈金华,王长耀;福建沿海地区太阳辐射时空变化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张强,王胜,卫国安;西北地区戈壁局地陆面物理参数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
4 |
韩秀珍,马建文,刘志丽,刘正军;沙尘源区AVHRR反照率时序变化与TSP的对比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5期 |
5 |
文莉娟;吕世华;陈世强;孟宪红;李锁锁;奥银焕;;干旱区绿洲地表反照率不对称观测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07期 |
6 |
李茂善;马耀明;仲雷;吕世华;;珠峰和曲宗站2005年4,5月近地辐射能收支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
7 |
李英;胡泽勇;;藏北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初步研究[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
8 |
刘辉志;涂钢;董文杰;;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J];科学通报;2008年10期 |
9 |
王鸽;;1982—2000年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10年01期 |
10 |
王艺;朱彬;刘煜;李维亮;;中国地区近10年地表反照率变化趋势[J];气象科技;2011年02期 |
11 |
王鸽;韩琳;姬光杰;;1982—1998年中国不同地区地表反照率变化原因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12 |
段民征,吕达仁,崔克俭,郝文强;利用云下阴影实现陆地上空气溶胶和地表反射率的同时反演——理论方法和模拟[J];遥感学报;2002年05期 |
13 |
段民征;吕达仁;;利用多角度POLDER偏振资料实现陆地上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地表反照率的同时反演Ⅱ.实例分析[J];大气科学;2008年01期 |
14 |
张杰,张强,郭铌,王建;应用EOS-MODIS卫星资料反演西北干旱绿洲的地表反照率[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
15 |
齐瑾;张鹏;张文建;董超华;邱红;李晓静;;基于SCIATRAN模型的二氧化氮DOAS反演敏感性试验[J];气象学报;2008年03期 |
16 |
王艳姣;闫峰;张培群;任福民;;基于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影响的北京城市热岛变化[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
17 |
史小康;文军;田辉;王磊;张堂堂;刘蓉;王欣;张静辉;;MODIS反照率产品在模拟黄河源区陆面过程和降水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09年06期 |
18 |
李净;;利用TM遥感影像和DEM估算山区地表反照率[J];冰川冻土;2010年03期 |
19 |
张雪金;亚洲夏季风期陆面影响:外部条件与内部反馈[J];气象科技;1995年02期 |
20 |
肖瑶;赵林;李韧;姚济敏;孙琳婵;乔永平;焦克勤;;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