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沿海小镇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

杨俊  李月辰  席建超  葛全胜  张云  马占东  
【摘要】:研究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模型分析1992—2009年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式呈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1992—200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耕地减少速度最快,为4.66%;建设用地增加最快,为21.32%;耕地大部分转移为建设用地,1992—2009年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面积为891.35 hm2,占总耕地转移面积的54.76%;旅游用地面积增加了425.35 hm2,占建设用地增长面积的27.69%;2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呈现出沿交通干线和海岸线分布,且主要集中在龙山村、满家滩和陈家村的南部交通干线区域,并从该区域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张;3与非旅游城镇相比,金石滩逐步从原有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向旅游主导的复合型用地转变,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个主体影响下,经历了以"自然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主—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的演化历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邓祥征,张增祥;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年12期
2 李仁东,隋晓丽,彭映辉,唐万成;湖北省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3 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4 樊杰,许豫东,邵阳;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5 阎建忠,张镱锂,刘林山,沈振西,刘燕华,郑度;高原交通干线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兰州至格尔木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6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王一谋,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江南,吴世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7 陈勇;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8 张永民,赵士洞;近15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2期
9 赵杰,赵士洞;参与性评估法在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以科尔沁沙地尧勒甸子村为例[J];资源科学;2003年05期
10 于兴修,高华中;城市及其边缘地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11 丁凤,陈文惠;1988~200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福建地理;2003年02期
12 周良勇,李广雪,邓声贵,李安龙,温国义,赵东波;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10期
13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01期
14 张芸,许佳立,屠龙海;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03年04期
15 刘平辉,郝晋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新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结构而进行划分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1期
16 贾克敬,谢俊奇,郑伟元,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3期
17 段增强,P.H.Verburg,张凤荣,宇振荣;土地利用动态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18 曹军,吴绍洪,杨勤业;科尔沁沙地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1期
19 吴彩莲,查轩;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6期
20 后立胜,蔡运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莉;王冀;喻宇;王英行;曲白;;再思土地利用的相容性——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模式的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杜存恭;;对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3 李仁东;随晓丽;;洞庭湖区近10年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蔡运龙;李军;;如何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陈健飞;韦素琼;;闽台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林爱文;黄仁涛;;土地利用稳定性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基于农户利用目标的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唐明健;陳志銘;;高山島嶼永續環境規劃之思維--以石門水庫集水區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為例[A];2005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狄秀梅;黄河;汪如民;;武汉市黄陂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穆向丽;;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阳山县为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开芹;泰安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陈峰云;湖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5 丁菡;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江福秀;基于土地利用安全的城乡用地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王彦阁;密云水库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景观恢复保护区划[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吴萍;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贵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规制改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施志国;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熊祝;贵州花江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优化调整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莉莉;鄂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5 武文一;山西省晋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6 董入莉;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李政;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 朱现龙;扬州市市辖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张永芳;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毛彦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乐勤 丁蔚文 吴红梅;南京调查四县区土地利用现状[N];新华日报;2002年
2 实习生 谭朝稳 记者  王亚奇;我省被列为农业普查土地利用试点省[N];湖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曾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工作启动[N];重庆日报;2008年
4 实习记者 尹建军 通讯员 陈瑜;海口土地利用引进“弹性规划”理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鑫莲;道路规划思路应由土地利用转变为交通引导[N];中华建筑报;2011年
6 记者 欧林 通讯员 钱伟;我市启动土地利用和管理新蓝图[N];嘉兴日报;2012年
7 云雷 建斌 李仁;创新土地利用机制拓展转型跨越空间[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8 罗小勇 曹学宝;强化土地利用 实现持续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陆旭升;标本兼治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水平[N];金华日报;2013年
10 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大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培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 董光器 主持人 刘剑;体现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理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