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

杨成林  陈宁生  李战鲁  
【摘要】:以汶川地震灾区的典型的代表性泥石流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地貌、降水和土源条件特征,概括分析了汶川地震泥石流形成的5种模式,即:(1)沟床启动型;(2)坡面崩滑转化型;(3)震裂表土侵蚀启动型;(4)滑坡表面土体液化型和(5)松散坡积物冲切沟启动型。分析了这些形成模式的启动机理。地震次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包括土力类和水力类。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细颗粒含量,尤其是粘土颗粒含量;此外低密度干燥度较高的土体在降雨作用下易湿陷,体积收缩,从而有利于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升高,而有利土体强度的降低,导致泥石流的启动。所以地震灾区的泥石流集中分布于干旱河谷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存在且以花岗岩风化壳和碎屑岩及其变质岩为主的地区,降雨量特征与国内外众多泥石流的降雨特征可以比较,其模式多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第五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和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与第六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即将召开[J];山地学报;2005年05期
2 苏鹏程;韦方强;徐爱淞;江玉红;;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山地灾害综合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1期
3 李春生;试论岫岩县崩塌灾害的形成与发展[J];东北水利水电;1995年10期
4 甘存惠;四川滑坡、泥石流灾害及群防对策[J];四川水利;1996年03期
5 刘连中;刘洪江;朱怀方;;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震后减灾对策经济学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1期
6 孙其诚;王光谦;胡凯衡;;汶川地震堰塞体及相关力学问题[J];物理;2009年04期
7 ;九寨沟是地震的遗迹[J];文史博览;2008年08期
8 苏凤环;刘洪江;韩用顺;;汶川地震山地灾害遥感快速提取及其分布特点分析[J];遥感学报;2008年06期
9 王运生;罗永红;吉峰;霍俊杰;吴峻峰;徐鸿彪;;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10 巫建晖;张正波;田金昌;陈健;;川藏公路山地灾害特征及对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11 唐邦兴,柳素清,刘世建;我国山地灾害的研究[J];山地学报;1984年01期
12 苏凤环;崔鹏;葛永刚;刘应辉;;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对岷江干流都江堰-汶川段水电工程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13 陈晓清;崔鹏;李泳;高全;赵万玉;;汶川地震后北川干溪沟山地灾害及长期发展趋势初步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S1期
14 刘希林;意大利的泥石流研究[J];山地学报;1995年04期
15 马平安,李庆辰,段会敏;太行山区泥石流研究——以元坊东沟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2期
16 积善;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究研所开展山地研究二十年[J];山地学报;1986年01期
17 张京红;山地灾害监测预测与预报[J];陕西气象;2004年02期
18 谢洪,钟敦伦;1998年大邑山区山地灾害及其成因[J];水土保持通报;1999年05期
19 邓伟;;灾难是学习的契机[J];人与生物圈;2009年Z1期
20 徐吉廷,陈安勇;松潘小河地区地震山地灾害研究[J];四川地震;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李宁;陈新民;王旭东;;汶川地震山体崩塌破坏特征的分析与启示[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C];2008年
3 殷跃平;;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A];中国科协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专题报告文集[C];2008年
4 赵廷宁;田涛;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韩忠存;万姜林;;军都山隧道采用注浆整治泥石流[A];中国锚固与注浆工程实录选[C];1995年
6 赵国秋;陈树林;王义强;何鸣;付素芬;骆宏;曹日芳;汪红梅;王红兵;胡铮毅;;浙江台风泥石流受灾人群心理状况调查及现场干预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赵国秋;陈树林;王义强;何鸣;付素芬;骆宏;曹日芳;汪红梅;王红兵;胡铮毅;;浙江台风泥石流受灾人群心理状况调查及现场干预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李艳富;王兆印;施文菁;王旭昭;;汶川地震引发的坡面泥石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仁坤;邵敬东;;沙牌拱坝经受了超强地震的考验[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10 李泳;苏鹏程;崔鹏;;从泥石流流域看Hack定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明;泥石流与主河水流交汇机理及其河床响应特征[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0年
2 韦方强;城镇泥石流减灾决策支持系统[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陈春光;泥石流与主河水流交汇模型及耦合计算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4 胡高社;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张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魏厚振;蒋家沟泥石流砾石土力学性状与起动过程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齐文浩;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8 李萍;基于GIS的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功能扩展与升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徐永年;崩塌土流动化机理及泥石流冲淤特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10 郭志学;泥石流入汇交汇区水沙运动特性[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富强;滑坡转化成泥石流的流态化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汪茜;吉林省磐石市泥石流灾害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朝安;土力类泥石流源地土体起动预报模型初步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张宏宝;酒钢黑沟矿区南沟泥石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5 卢刚;新疆泥石流危害研究及危险度评价[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6 严丽娟;基于GIS的泥石流灾害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7 邓芳;基于DEM的泥石流沟地貌环境特征变化探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张云霞;昆明市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及成因[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钟延江;昆明市典型滑坡泥石流的遥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0 孙瑜;基于遥感技术的“5·12”震后北川县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彦;印度泥石流造成至少452人死亡[N];人民日报;2005年
2 本报通讯员  王志多;施家村缘何更加重视森林保护?[N];经济日报;2006年
3 记者 庄俊华;漾濞县平坡镇突发泥石流[N];云南日报;2006年
4 杨黎明 王建 本报记者 王官伦;自力更生建家园[N];绵阳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唐祖发 记者 杨雪煌;打造东川“泥石流”品牌[N];昆明日报;2009年
6 福建记者站 供稿;英雄远去 英魂永驻[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泱;副省长张作哈赴平川泥石流灾害现场[N];凉山日报(汉);2006年
8 记者 刘为民 通讯员 王靖生;贡山县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N];云南日报;2006年
9 驻浙江实习记者 陈蓓燕;浙江汛期严防小流域泥石流[N];中华建筑报;2007年
10 高舜礼;东川的红土地[N];中国旅游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