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鼠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胃部病理学变化研究
【摘要】: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的蒙古沙鼠长期感染模型并观察其胃内的病理学改变。 方法 蒙古沙鼠 (8周龄 ) 80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 (40只 )和对照组 (40只 ) ,所有沙鼠禁食水 1d ,第 2天灌喂 5 0 %的乙醇 0 3ml,试验组第 3天及第 4天分 3次灌喂cagA+ Hp菌液 (10 9cfu/ml) ,0 5ml/只·次 ,对照组灌喂相同量无菌肉汤。最后一次灌喂后 2h进食水。距最后一次灌菌后 4、8、12、2 0、2 4周分别剖杀动物 ,每次实验组、对照组各 8只 ,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粘膜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 )、血清学检查 (ELISA测抗Hp抗体 )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沙鼠在不同时间Hp感染率均达到 10 0 %。从第 4周开始 ,可见所有实验组沙鼠胃组织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随着时间推移形成淋巴滤泡。部分沙鼠在第 12周后至 2 4周可见明显出血、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溃疡 ,有的溃疡可深达肌层。对照组沙鼠均无Hp定植及组织学病变。结论 蒙古沙鼠感染Hp后 ,可出现与人极相似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对于研究Hp的致病机制及疫苗具有重要价值
|
|
|
|
1 |
陶增厚;;海群生对鼠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的作用[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0年01期 |
2 |
李雅卿;5-氟尿嘧啶和5-氟胞嘧啶对彭亨丝虫和犬恶丝虫的效果[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年04期 |
3 |
谢友良;实验性丝虫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连续检测[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年05期 |
4 |
李明杰,苏彬,陈志敏;大白鼠大脑皮质梗塞的实验模型[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
5 |
Donald D.Holmes;王学忠;;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蒙古沙鼠[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86年02期 |
6 |
马杏宝,黄德生,陈义生,周文英;贾第虫实验感染小鼠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8年03期 |
7 |
何深一;王永祥;;丝虫病猫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1988年01期 |
8 |
刘爱平;脑血管疾病单胺神经递质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0年04期 |
9 |
李子旭,陶卫萍,柳忠美,李群,孙维峰,王建昌,华培显,张英杰;无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与慢性胃炎的关系[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10 |
夏华向;胃窦固有膜炎性细胞计数的价值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