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北山造山带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

王国强  李向民  徐学义  余吉远  武鹏  计波  
【摘要】: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时代最古老的蛇绿岩,代表了北山洋盆最早于早寒武世即已开启,北山地区发育的洋盆最晚可能于二叠纪闭合,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已发现的各蛇绿混杂岩带单独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划分的证据依然不足。以客观表达目标地质体为主的北山各蛇绿岩带的地质调查程度制约了蛇绿岩的识别、形成、就位时代、各洋盆之间演化关系及构造属性等问题的研究,建议未来区内的深入研究及解决热点问题时应采取如下关键手段:开展各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的精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彭玉鲸,陈跃军,殷长建,李睿;吉黑造山带古生代地层与混杂岩[J];世界地质;2005年01期
2 田健;辛后田;滕学建;段霄龙;程先钰;孙立新;张永;任邦方;;内蒙古北山造山带白云山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对北山洋俯冲消减的指示[J];地质通报;2020年09期
3 田健;滕学建;辛后田;段霄龙;程先钰;张永;任邦方;;北山造山带白云山地区蛇绿混杂岩结构、组成特征与形成时代[J];岩石学报;2020年12期
4 刘喜山;大青山造山带中基底再造杂岩的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岩石学报;1994年04期
5 肖玲玲;刘福来;张健;;华北中部造山带左权变质杂岩ca. 2.5Ga和ca. 1.9Ga变质年龄记录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9年04期
6 李双林,欧阳自远;兴蒙造山带及邻区的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03期
7 马瑞士,卢华复,叶尚夫;论扬子古陆东南边缘造山带形成时代[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8 高勇;丁华磊;郭瑞军;刘元元;王建斌;;北山造山带公路井—三个井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调查;2016年01期
9 柏道远;贾宝华;钟响;贾朋远;刘耀荣;马铁球;;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3期
10 刘晓春;李三忠;江博明;;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11 周建波,刘建辉,郑常青;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12 王孝磊;周金城;陈昕;张凤凤;孙梓铭;;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5期
13 马文璞;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14 朱伟;郑婧;李静;;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探讨[J];地下水;2013年05期
15 张志斌,刘发刚,包佳凤;哀牢山造山带构造演化[J];云南地质;2005年02期
16 张长厚;初论板内造山带[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17 李三忠;郑祺亮;李玺瑶;赵淑娟;索艳慧;郭玲莉;王永明;周在征;刘晓光;兰浩圆;张剑;郭润华;李少俊;;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年04期
18 徐备;张立杨;;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地球;2017年09期
19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述光;;祁秦增生杂岩带:连接祁连和秦岭造山带的纽带[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专题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C];2018年
2 张志诚;李可;陈彦;李建锋;汤文豪;;兴蒙造山带中段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5:中亚-兴蒙造山带论文集[C];2014年
3 杨文采;;从深反射地震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5 王根厚;梁晓;李典;冉皞;;南羌塘增生造山带形成演化探讨[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6 唐杰;许文良;王枫;王伟;徐美君;张一涵;;额尔古纳地区早-中三叠世岩浆作用:对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郝梓国;王希斌;鲍佩声;;造山带中富集型上地幔的成因——以萨尔托海蛇绿岩块为例[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2)[C];1991年
8 董新宇;李文辉;卢占武;黄兴富;高锐;;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藏南拆离系深部构造活动特征——来自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的证据[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专题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C];2019年
9 肖尧;唐启家;;江南造山带上地壳虚源反射成像[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专题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C];2019年
10 张泽明;丁慧霞;苟正彬;;喜马拉雅造山带部分熔融与熔体结晶的时间与持续过程[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专题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19年
11 田忠华;刘福来;刘平华;王舫;刘超辉;王伟;蔡佳;;胶-辽-吉造山带辽南地区辽河群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12 张玄杰;刘英会;张婉;朱卫平;;苏鲁造山带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认识[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13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4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15 郑剑东;;中国西部造山带-高原-盆地构造[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6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7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18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19 何建坤;刘金朝;;下地壳流变与造山带同挤压期地壳伸展的动力学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0 侯贺晟;高锐;李秋生;熊小松;李文辉;李洪强;朱小三;;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兴蒙造山带地壳精细结构的初步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禹;北山造山带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2 陈进宇;含碳结构和部分熔融对造山带地壳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年
3 刘文玉;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18年
4 赵凯锋;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横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5 郑菲;秦岭-桐柏造山带早古生代镁铁质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6 李旭拓;青藏高原东部南金沙江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7 徐荣;华北中部造山带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学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8 李玮;准噶尔西北缘造山带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9 梁明娟;兰坪盆地充填历史:三江造山带新特提斯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马晓雄;江南造山带东段造山后幔源岩浆作用[D];浙江大学;2017年
11 童劲松;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2 冯鹏;苏鲁造山带内多期部分熔融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13 王浩;东秦岭—桐柏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不同阶段演化的变质和岩浆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14 陈峰;华南雪峰陆内造山带东向构造扩展隆升与转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5 秦海鹏;北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关系[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16 肖骑彬;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17 张娟;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8 李冰;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新生代陆内生长变形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20年
19 韩芳林;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0 刘敏;兴蒙造山带中西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田东江;完达山造山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组成及其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2 惠若愚;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3 朱喜;江南造山带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9年
4 叶亚康;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松林口岩体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5 彭银彪;祁连地块北缘早古生代变质作用对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制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
6 欧阳承钊;新疆阿勒泰山西段加里东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D];新疆大学;2018年
7 韩瑶;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古地理格局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魏方辉;北祁连造山带东端早古生代物质组成、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过程[D];长安大学;2013年
9 杨朝;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板块重建与古大陆[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韩建军;桐柏造山带中主要断裂带的变质变形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1 陈小勇;江南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12 黄华;江南造山带内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3 何艳红;陇山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年代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4 张艳秋;塔西南坳陷与西昆仑造山带的耦合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5 陈洋;内蒙古乌奴耳蛇绿混杂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6 丁子腾;祁连造山带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意义[D];西北大学;2017年
17 马玉霞;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D];吉林大学;2013年
18 林婷婷;兴蒙造山带中段上石炭统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9 李磊磊;苏鲁造山带西北缘韧性剪切变形特征、年代学制约及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0 雷恒聪;苏鲁造山带北部多期岩浆与变质事件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本报记者 滕艳;造山带里,富含金银钼铜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4 特约记者 杨健 娄玉行;华北陆块北缘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厘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5 江来利 汪杰;大别山造山带地质现象引人注目[N];安徽日报;2000年
6 宋明春 许东平;巧手绘得胶南貌[N];中国矿业报;2003年
7 汪杰 陆益群;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地质研究出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8 霍研;中祁连造山带发现11条铁矿体[N];中国黄金报;2010年
9 记者 吴长锋;苏鲁造山带花岗质岩脉“吐露”地球深部的秘密[N];科技日报;2020年
10 特约记者 郭戈;中外地学家探秘祁连山蛇绿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年
11 许王;地质所建立胶-辽-吉带完整构造演化模式[N];中国矿业报;2019年
12 特约记者 曹菲;十国专家热议蛇绿岩研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13 蒙宣;内蒙古重要找矿突破示范区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矿业报;2013年
14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周平 杨宗喜;瑞典大陆深钻瞄准世界级[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