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磨曲家金矿床岩石磁组构、构造变形与金矿化
【摘要】:在胶东地区招远-平度断裂带上的大磨曲家金矿区选取了典型的构造区域进行岩石磁组构研究。沿着断裂带在不同构造部位的36个采样点钻取了112个定向岩心样品,所有样品均沿勘探线布置。磁组构研究显示,研究区以弱磁性岩石为主,总体上,胶东群变质岩的磁化率值较高,而玲珑黑云母花岗岩的磁化率值较低,尤以碎裂程度高的强蚀变岩的磁化率值最低;磁化率各向异性方位主要为NE向挤压,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与大磨曲家矿区的区域挤压应力方向是相同的;对具不同程度矿化的81线的Au含量与80线磁组构各向异性度(P值)进行对比研究发现,P值与金品位呈负相关关系;弱矿化糜棱岩中的金矿化在磁面理发育的岩石中较为发育,成矿晚期,Au元素含量随着岩石磁性的减弱而增加,特别是在强应变后弛豫阶段矿液充填于相对张性的石英脉中Au含量最高。
|
|
|
|
1 |
邓秀芹;刘新社;惠潇;郭正权;黄锦绣;;岩心磁组构分析古水流方向的原理与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2 |
张拴宏;对磁组构在岩石变形分析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9年04期 |
3 |
钟巍,方小敏,曹继秀,王建力;甘肃临夏盆地东山顶剖面沉积物磁组构特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4 |
吴翼;朱照宇;饶志国;杨恬;谢久兵;;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处L_(15)层磁组构特征及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
5 |
秦元季;磁组构与花岗岩基的形变[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S1期 |
6 |
许同春,刘秀铭,阎虹;用旋转式磁化率仪和卡帕桥对岩样磁组构的比测[J];地震学报;1989年03期 |
7 |
李一泉;贾东;罗良;贾秋鹏;陈竹新;邓飞;孙圣思;张元元;;川西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的三维构造建模与磁组构分析[J];地学前缘;2007年04期 |
8 |
许顺山,陈柏林;应用岩石磁性组构研究动力变形作用[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8年01期 |
9 |
张玉芬,李长安,阎桂林;长江中游堤防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J];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
10 |
丛友滋,臧启运,李培英,程国良,白运虹;用磁组构研究底层流流向的初步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3期 |
11 |
侯红明,王保贵,汤贤赞;南极普里兹湾NP93-2柱样磁组构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6期 |
12 |
张家强,丛友滋,李从先;山东长山列岛黄土沉积磁组构特征及意义[J];沉积学报;1997年03期 |
13 |
王永,李德贵,王军,王彦斌;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沉积岩磁组构及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2003年01期 |
14 |
贾东;陈竹新;罗良;胡潜伟;贾秋鹏;李一泉;;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
15 |
钟巍,李吉均,曹继秀,方小敏;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晚新生代沉积物磁组构的初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6 |
阎桂林,张鸣,李永涛;安徽安庆月山岩体的磁组构及古地磁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
17 |
陈柏林;应用磁组构方法研究构造变形与成矿作用的时序关系[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18 |
陈庆强,李从先,丛友滋;沉积物磁组构与其动力沉积特征对应关系研究[J];科学通报;1998年11期 |
19 |
吴汉宁,岳乐平;风成沉积物磁组构与中国黄土区第四纪风向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
20 |
刘平;靳春胜;张崧;韩家懋;刘东生;;甘肃龙担早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磁组构特征与古风场恢复[J];科学通报;2007年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