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特征及意义

李光明  段志明  刘波  张晖  董随亮  张丽  
【摘要】: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强烈,发育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块体与基质之间由透入性挤压面理或剪切面理分隔,为典型造山带大陆增生边缘的增生杂岩。这套增生杂岩形成于侏罗纪羌塘陆块南缘的侧向增生边缘,发育于晚古生代增生杂岩系之上,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壳侏罗纪时期向羌塘陆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侏罗纪—白垩纪羌多岩浆弧为在这套增生楔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火山-岩浆弧。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识别为正确认识多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结合带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小阳;王振鸿;肖传桃;龚文平;李超;田海艳;;泥盆纪与侏罗纪层孔虫及生物礁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2 徐胜林;侯明才;林良彪;陈安清;钟怡江;张成弓;;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充填特征[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3 彭善池;Stanley Finney;;国际地层委员会即将正式定义侏罗纪[J];地层学杂志;2011年03期
4 吴再丰;;让古生物飞[J];科学24小时;2011年Z1期
5 ;中国发现最大蜘蛛化石[J];生物学通报;2011年06期
6 本刊编辑部;;中国恐龙协会(筹)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议在常州举行[J];地球学报;2011年04期
7 刘毅;沈斐敏;陈明生;;我国煤炭地域分布差异分析与问题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8 姜金夺;;初探准噶尔盆地的形成[J];新疆有色金属;2011年03期
9 吴再丰;;恐龙时代的地球危机[J];科学24小时;2011年Z1期
10 周桂芹;雷敏;;阿拉伊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1 赵辉;李耀华;;探寻远逝的生命——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展厅掠影[J];大自然;2011年04期
12 耿全如;潘桂棠;王立全;彭智敏;张璋;;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J];地质通报;2011年08期
13 田海艳;李超;肖传桃;龚文平;王振鸿;王小阳;;班公-怒江缝合带中段拼合时间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14 吴良士;;泰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与矿产资源(一)[J];矿床地质;2011年03期
15 邢立达;;《恐龙发现之旅》系列之一 恐龙发现之旅[J];大自然探索;2011年07期
16 姚华舟;;义敦岛弧带多旋回演化的基本轮廓[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17 何进忠;姚书振;;新元古代以来甘肃西秦岭造山过程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成矿背景[J];中国地质;2011年03期
18 王洪江;刘光祥;;中上扬子区热场分布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19 隋振民;陈跃军;;大兴安岭东部花岗岩类锆石饱和温度及其地质意义[J];世界地质;2011年02期
20 陆金波;王英民;张雷;王改云;顾秀梅;;草湖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藏中部羌塘印支期增生杂岩的厘定及区域构造意义[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王惠基;杨胜秋;;西藏侏罗纪的一些腹足类化石[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二次代表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郭精义;杨占龙;于均民;黄云峰;李红哲;;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4 周炼;高山;Chris Hawkesworth;Corey Archer;;扬子克拉通北缘寒武纪-侏罗纪碎屑沉积岩Mo同位素特征及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刘化清;王新民;付金华;冯明;王宏波;廖建波;房乃珍;程玉红;;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有利勘探领域分析[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6 杨学林;孙礼文;;大兴安岭南部侏罗纪植物化石[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2)[C];1985年
7 陈辉明;;湖北秭归盆地侏罗纪重要孢粉的分布特点[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童金南;;西藏东部洛隆马里侏罗纪双壳动物群分析[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8)——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三)[C];1983年
9 吕锡敏;任战利;刘全新;姚清洲;苏明军;谭开俊;;陆西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层序界面重新划分[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10 隋振民;葛文春;吴福元;张吉衡;徐学纯;程瑞玉;;大兴安岭东北部地区侏罗纪两类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磊;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期原始盆地恢复[D];西北大学;2008年
2 欧阳辉;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oungi)的骨骼特征与马门溪龙类的系统关系分类[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3 朱弟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火山岩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4 隋振民;大兴安岭东北部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及地壳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5 冯建伟;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控油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李世超;大兴安岭中段三叠—侏罗纪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7 李玮;准噶尔西北缘造山带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8 钱俊锋;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D];浙江大学;2008年
9 杨斌谊;焉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D];西北大学;2004年
10 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京晶;东北地区侏罗纪长扁甲科和眼甲科化石研究(鞘翅目:原鞘亚目)[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肖伟峰;辽西南部侏罗纪逆冲推覆构造变形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韩冰;内蒙古道虎沟中侏罗世昆虫化石拟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廖昌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演化—改造与油气成藏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夏玲燕;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地区侏罗纪早期沉积体系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王田田;东北地区中生代蜚蠊目化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郑小杰;陕北斜坡中东部早中侏罗世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李昶;石嘴山双纪煤田煤的煤岩和微量元素特征对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乾;茶汗通古盆地侏罗纪地层分布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钟明洋;河南省侏罗—白垩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刚;俄发现大型海洋巨鳄骨化石[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丛明宇;本市发现罕见侏罗纪化石[N];哈尔滨日报;2007年
3 李芮李晓玲;“脚印”杂沓:侏罗纪恐龙曾在吐鲁番“聚会”[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李忠将;赤水河边的侏罗纪之谜[N];中国财经报;2006年
5 李晓玲马扬;新疆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国内称最[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实习记者 杨文浩 记者 刘健;鄯善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N];吐鲁番报(汉);2008年
7 李泽;内蒙古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N];西部时报;2006年
8 马波;禄丰世界恐龙谷解读地球生命演化[N];科技日报;2008年
9 陈金宝;关于建立北方侏罗纪文化公园的构想[N];昌吉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李晓明;中外地学家联手还原侏罗纪世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