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花期高温干旱对玉米雄穗发育、生理特性和产量影响

闫振华  刘东尧  贾绪存  杨琴  陈艺博  董朋飞  王群  
【摘要】:【目的】全球季节性高温、干旱已经成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阶段高温干旱气候特征,旨在探究夏玉米花期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其雄穗发育、生理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利用人工智能温室,采用盆栽试验,以郑单958(ZD958)和华农138(HN138)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高温胁迫(T)、干旱胁迫(D)和高温干旱复合胁迫(TD)4个处理,研究了夏玉米雄穗形态、花药、花粉结构、花粉活力及雄穗抗氧化指标和产量对花期高温、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2年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及复合胁迫使玉米雄穗分枝数、主轴小花数和分枝小花密度显著减少,T处理3个参数分别平均比CK减少17.31%、15.70%、13.56%,D和TD处理分别比CK减少33.85%、24.87%、27.08%和45.59%、32.02%、26.00%,干旱及复合胁迫使玉米雄穗主轴比CK平均显著缩短23.64%和27.51%。花期高温、干旱胁迫均导致花药皱缩变形,绒毡层细胞结构松散,花粉粒表面凸起,复合胁迫加剧了花药皱缩变形,绒毡层细胞裂解,药隔维管束变细减少,花粉粒网纹状凸起更为明显,萌发孔内陷。高温、干旱及复合胁迫显著降低雄穗日散粉量,T、D和TD处理日散粉量分别比CK平均减少22.18%、54.75%和67.28%,且使最大散粉量日期提前;T、D和TD处理高活力花粉所占比例显著低于CK,且两两间差异达显著水平。T处理雄穗SOD、POD酶活性升高,较CK平均提高21.91%、32.50%,D和TD处理较CK平均增加24.95%(SOD)、53.37%(POD)和17.12%(SOD)、67.24%(POD),峰值均与CK有极显著差异;T、D和TD处理下雄穗MDA含量较CK平均增加44.18%、64.24%和79.12%,■含量较CK平均增加22.55%、51.65%和72.29%,处理间峰值差异达显著水平。高温、干旱及复合胁迫导致玉米产量和行粒数大幅度降低,T、D和TD产量比CK平均降低18.05%、34.58%、46.24%,行粒数比CK平均减少24.58%、41.80%和52.99%。胁迫处理下,2个品种以HN138雄穗分枝数、主轴小花数和分枝小花密度下降幅度大于ZD958,且HN138的高活力花粉占比和散粉量比ZD958分别减少27.00%和17.28%;HN138花药和花粉结构畸变程度超过ZD958,其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幅度小于ZD958,但MDA和■含量比ZD958高13.07%和20.29%,2个品种以HN138对高温、干旱及复合胁迫响应更为敏感。【结论】玉米花期高温、干旱及复合胁迫显著抑制雄穗生长发育,导致花药和花粉形态结构畸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散粉量显著减少,导致穗粒数减少,最终导致产量下降;且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玉米雄穗的影响大于干旱胁迫大于高温胁迫,不同类型品种对高温、干旱的响应程度不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朱富春;;召陵区夏玉米不抽雄穗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J];耕作与栽培;2012年02期
2 刘大文;玉米雄穗性状的遗传分析[J];玉米科学;1994年03期
3 王成;玉米增产新方法——去雄剪雄[J];新农业;1991年06期
4 谢先泽;;父本雄穗离体培育在玉米制种中的运用[J];种子世界;1989年07期
5 刘仲元;;玉米去雄选种应注意的几点事项[J];中国农业科学;1953年05期
6 潘顺祥;赵美爱;裴玉贺;郭新梅;宋希云;;玉米雄穗长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7年05期
7 丰光;李妍妍;景希强;于兵;于洪波;卢秉生;王秀凤;姚永祥;;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周燕;蔺万煌;萧浪涛;童建华;苏益;罗红兵;;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植株多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J];玉米科学;2011年06期
9 赵明生,杨玉文,王玉平;微肥激素对玉米雄穗发育的影响及其在制种上的应用[J];种子科技;2005年01期
10 陈光明,王秀全,刘昌明,余先驹,何丹;玉米雄穗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研究[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11 D.R.Pareddy;石春海;;玉米未成熟雄穗的离体培养[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87年04期
12 刘鹏飞;张媛;蒋锋;陈青春;王晓明;;糯玉米雄穗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13 李春奇;曹偌遥;郑慧敏;张守林;李芸;李潮海;;种植密度对玉米雄穗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4 张玉玲;玉米幼雄穗在离体条件下的分化发育[J];华北农学报;1990年03期
15 曹明秋,何启志;玉米雌、雄穗分化和叶片生长的相关性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J];新疆农业科技;1981年03期
16 陈宏涛;;玉米隔行(株)去雄能增产[J];农业科学实验;1983年07期
17 刘元芝;谢甫绨;张洪钧;肖万欣;;不同肥力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雄穗性状与产量关系研究[J];玉米科学;2010年03期
18 董炳友,张树光,宋义军,娄战胜;玉米雄穗性状的产量效应及遗传表达[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子温;于冲;张凤云;张凯;黄浩;王丽;杜卓;侯雯;路运才;;玉米F_2群体雄穗分枝数相关性状遗传模型分析[A];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0年
2 唐文冰;张彦娥;张东兴;李民赞;;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玉米雄穗识别与定位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令狐晶晶;王枫;杜雪梅;范开建;王建华;白琪林;王国英;;玉米雄穗分枝数的QTL定位及关联分析[A];第一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年
4 王宏伟;杨志跃;李凤娥;张建跃;;玉米遗传育种杂交技术研究初报[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朱敏;史振声;李凤海;王志斌;;紫玉米不同器官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的积累规律研究[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6 任姣姣;吴鹏昊;陈绍江;;玉米单倍体自然恢复生物特性及遗传分析[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7 刘宝存;吴静;孙明德;;夏玉米硫的吸收、累积及分配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郭新宇;赵春江;肖伯祥;邓旭阳;孙广宇;王纪华;;玉米三维重构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9 付家锋;柳家友;吴伟华;闫海霞;袁刘正;李玉玲;;8984×GY220F_(2:3)家系植株性状的分离特征及相关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登国;玉米穗行数、雄穗分枝数及叶片冠层结构性状的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吴迅;玉米种质的遗传分化与雄穗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李建波;玉米雄穗分枝相关主效基因ub4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4 李亮;玉米雄穗响应干旱胁迫的主要代谢途径解析及耐旱SNAC基因筛选鉴别[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5 令狐晶晶;玉米籽粒类胡萝卜素相关产物和雄穗分枝数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6 吴鹏昊;玉米生物诱导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钱创建;弱光导致玉米空杆的生理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8 翟立红;玉米冠根和雄穗中microRNA及Argonaute基因表达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王宝宝;结合大重组自交系群体和超高密度分子标记进行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新河;玉米雄穗轴弯曲突变体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林静;玉米第二染色体雄穗分枝数主效QTLqTBN2-2的精细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齐小芳;玉米9417雄穗形态学、生理学以及差异蛋白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玲;两个玉米雄穗大小候选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5 周燕;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植物激素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黄新荣;一个玉米雄穗粗大突变体的性状鉴定与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9年
7 董晓秋;一个玉米雄穗轴发育突变体的形态鉴定和基因初步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先创;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西南大学;2020年
9 丁帅涛;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I17雄穗分化发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白成银;玉米雄穗分枝数的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11 王迪;玉米花期及雄穗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2 陈正杰;玉米雄穗分枝数目数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3 邵明超;雄穗对玉米LAI和FAPAR反演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21年
14 焦东宝;郑58雄性不育系的遗传与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5 李晓娜;玉米雄穗穗颈长QTL初步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6 邹佳;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7 张俊英;氮胁迫下不同玉米基因型氮营养差异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18 刘艳鸣;玉米温敏型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差异表达[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年
19 崔海岩;遮阴对夏玉米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20 李方圆;玉米脆性基因主效位点挖掘及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龙武生;隔行去雄穗 玉米可增产[N];山西科技报;2001年
2 于秀华 陈秀敏;提高玉米结实率[N];廊坊日报;2005年
3 于丹;玉米隔行去雄能增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4 李军法;玉米隔行去雄利增产[N];河北科技报;2015年
5 沈瑞;怎样做好玉米花粒期管理[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6 唐县农业局 康敏娟;玉米为何不结籽粒[N];河北科技报;2014年
7 高志明;玉米后期增产关键技术[N];云南科技报;2003年
8 水清;玉米为何雌雄花期不遇[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9 敖文;玉米不结实的原因[N];农民日报;2016年
10 ;豫玉25号玉米[N];农民日报;2004年
11 肖进军;控旺最佳时期选择[N];农民日报;2016年
12 临西县职教中心 许桂娥;玉米去雄 产量不“熊”[N];河北科技报;2006年
13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王建民;玉米结实多异常 找出原因及对策[N];河北农民报;2015年
14 陈茂春;玉米中后期田管措施[N];农资导报;2010年
15 ;玉米产量冲刺 田管再加把劲[N];农民日报;2015年
16 老李;玉米超过12片叶不要再喷控旺剂[N];河北农民报;2019年
17 河北农业大学 崔彦宏;玉米花粒期管理[N];河北科技报;2006年
18 无极县农技中心 郄敏茹;玉米后管:防早衰、增粒重[N];河北科技报;2013年
19 张宇;玉米控旺技术看这里[N];农资导报;2021年
20 张海树;玉米适当去雄可增产10%[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