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镰孢复合种毒素化学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省(自治区)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毒素化学型和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缘关系。【方法】选用根据基因Tri13和Tri3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分析来自11个省(自治区)的92株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的毒素化学型;从100条哥伦比亚大学(UBC)开发的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条带丰富、重复性好、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使用Popgen32软件计算多态性位点百分率、Shannon’s多样性指数、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依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NTsys2.10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并构建供试菌株的聚类图。【结果】供试的92株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的产毒素化学型有4种:DON、15-ADON、DON+15-ADON和NIV+15-ADON。其中产生DON和15-ADON的菌株分别为1株和20株;同时产生15-ADON和NIV的有1株;同时产生15-ADON和DON的有55株。筛选出的13条引物对所有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0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多态性比率为99.0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为7.85条。在群体平均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129,Shannon’s的信息指数(I)为0.4774,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地理种群间,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河北、山西、黑龙江和吉林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安徽和河南种群最低。地理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722,说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大部分遗传变异(72.78%)发生在种群内。遗传分化系数估算的基因流值Nm=1.3372(1),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甘肃菌株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山东、江苏、河南和安徽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安徽和内蒙古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最远。聚类分析显示所有菌株相似系数为0.43—0.95。在相似系数为0.43时,所有菌株分成2大类群,Group 1包括4株北方春播区菌株(吉林、山西和河北张家口),不产生NIV和DON;Group 2由余下的88株菌株构成,产生的毒素类型主要为DON和15-ADON,其来源于北方春播区(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和河北张家口、唐山)和黄淮海夏播区(河北石家庄、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在相似系数为0.664时,各类群分成不同的亚群,亚群的结果与菌株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和毒素化学型分析显示,同一地理种群的菌株多数聚在一起,个别菌株分散到不同的分支上。【结论】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的禾谷镰孢复合种主要的毒素化学型为DON和15-ADON。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群体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有关。
|
|
|
|
1 |
俞刚,陈利锋,柴一秋;禾谷镰孢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小麦组织中的积累[J];植物病理学报;2002年02期 |
2 |
李金花;纪莉景;柴兆祥;Knight T E;Burgess L W;;甘肃中部地区禾谷镰孢的变异研究[J];草业学报;2009年01期 |
3 |
刘刚;;中科院揭示禾谷镰孢侵染植物的分子策略[J];农药市场信息;2013年02期 |
4 |
王树权,商鸿生,井金学;旱地麦田禾谷镰孢土壤带菌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5 |
俞刚,陈利锋,谢卫平,柴一秋;禾谷镰孢的产毒与致病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6 |
张晓晓;刘可杰;徐秀德;胡兰;;北方地区高粱籽粒寄藏禾谷镰孢菌群产毒素化学型的分子检测[J];植物保护学报;2012年05期 |
7 |
徐敬友,胡广淦,童蕴慧,李清铣;禾谷镰孢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8 |
袁善奎,周明国;禾谷镰孢霉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J];菌物系统;2002年01期 |
9 |
姚红燕,陈利锋,孙枫,陈官菊,俞刚;禾谷镰孢Tri12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10 |
李伟;胡迎春;陈莹;张爱香;陈怀谷;;长江流域禾谷镰孢菌群部分菌株系统发育学、产毒素化学型及致病力研究[J];菌物学报;2010年01期 |
11 |
;病虫草害及其防治[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1997年05期 |
12 |
徐敬友,吴翠萍,童蕴慧,陈夕军;江苏水稻旱育秧“黄枯”病原鉴定及致病力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1年03期 |
13 |
徐陈贤,周晓云,王克荣;亚欧美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
14 |
王利红;姜华;王艳丽;孙国昌;;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
15 |
邱明生,李晋涛;盐肤木瘿蚜的遗传多样性[J];植物医生;1996年05期 |
16 |
林琳;姬广海;马改转;王永吉;张丽辉;;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17 |
周善跃;纪震;赵川德;刘颖;李宝笃;;山东省玉米纹枯菌融合群类型及遗传多样性[J];菌物学报;2012年01期 |
18 |
王春连,章琦,周永力,赵炳宇;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1年02期 |
19 |
高玲玲;黄琼;陈小龙;;中国西南水稻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