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头季稻收获期的成熟度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头季稻完熟期再生芽开始破鞘现青时收割头季稻为宜,留桩高度以保留倒2节并高出5—7 cm处割苗即可。(4)针对目前再生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即再生稻开花期的低温危害、再生稻大面积产量不平衡和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途经。(5)提出再生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与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后期冠层性状与再生芽生长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芽停滞于母茎鞘中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提高再生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和"适应机械插秧与机械收割的杂交水稻-再生稻配套技术"4个方面。
|
|
|
|
1 |
钟顺清;水稻丰收菌不同施用量对头季稻和再生芽影响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1995年01期 |
2 |
徐富贤,熊洪,洪松;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1997年03期 |
3 |
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杂交中稻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其与头季稻米质的关系[J];中国稻米;2014年01期 |
4 |
张林;熊洪;徐富贤;朱永川;郭晓艺;周兴兵;刘茂;;杂交中稻再生芽活芽率和出苗率与头季稻植株性状的关系(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09期 |
5 |
郭祖寿;不同施肥方法对头季稻及再生稻的影响简报[J];福建农业科技;1998年02期 |
6 |
向昌国,卓儒洞,李文芳,严斧;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头季稻与再生稻米质比较[J];杂交水稻;2000年03期 |
7 |
唐浩,陈立云,杨益善,李军民;水稻再生力与头季稻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8 |
张冬松,林玉棋,胡启镔,姜承光;两优2186再生稻头季稻不同施肥量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
9 |
余伟秀,黄友钦;头季稻株营养物质与再生稻生育的关系[J];杂交水稻;1994年01期 |
10 |
谭震波,沈利爽,陆朝福,陈英,朱立煌,周开达,袁祚廉;水稻再生能力和头季稻产量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学报;1997年03期 |
11 |
陈鸿飞;梁义元;林瑞余;郑履端;梁康迳;林文雄;;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2期 |
12 |
周智华;陈全美;李小玲;谢娟秀;周智理;;杂交组合头季稻—再生稻栽培品比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2期 |
13 |
郑苹立;李清华;林玲娜;;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米质比较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2011年03期 |
14 |
胡声荣,陈贵林,石孝均,郑钦玉,朱自均,胡长青,陈贵林,张健;川东丘陵区头季稻农艺措施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3年04期 |
15 |
刘国华,邓化冰,陈立云,肖应辉,唐文邦;中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品质比较研究[J];杂交水稻;2002年01期 |
16 |
张瑞祥,刘海平,张红林,李土明,刘跃青;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及优势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2年01期 |
17 |
杜登科,刘会桃;头季稻与再生稻的品质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18 |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王贵雄;;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与头季稻齐穗期库源结构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05期 |
19 |
程扶玖,黄仲青;水稻再生两熟的氮素营养特性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
20 |
王光明;胡声荣;石孝均;朱自均;郑钦玉;胡长青;陈贵林;张健;;川东丘陵区头季稻密度和肥料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