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杂交制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其制种高产栽培技术,充分挖掘该系列不育系的制种产量潜力,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氮(N)、磷(P)、钾(K)及密度对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2095-2A杂交制产量的综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氮肥、密度、磷肥三因素对产量存在显著的影响,氮肥密度磷肥钾肥;(2)最佳高产方案为:N293.56~332.76kg/hm2、P2O5141.05~172.84kg/hm2、K2O130.05~188.99kg/hm2、密度为2.6426~2.9382万株/hm2;(3)K和单铃重的相关系数为0.518,制种生产中应重视钾肥的施用量以提高种子质量;(4)公顷铃数与籽棉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因此,应把提高公顷铃数作为提高制种产量的主攻方向。
|
|
|
|
1 |
李庆珍;王立国;魏西翠;张晓洁;刘勤红;;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32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9年08期 |
2 |
余明序,董晓玲,徐隽铭,侯立功;抗虫棉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0年03期 |
3 |
赫明涛,王军,吴承东,张明,水玉林;鲁RH-1特征特性及在盐城地区的引种[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4期 |
4 |
许恺;闫明学;梁璐懿;;抗虫棉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3期 |
5 |
王治斌;欧俊梅;杨伯祥;;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杂交制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23期 |
6 |
岑春子;王会庭;;国丰棉1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08期 |
7 |
夏增娟;宋远平;;西瓜制种套种标记杂交抗虫棉高产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8年30期 |
8 |
刘瑞芳;;夏玉米制种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2期 |
9 |
王治斌;欧俊梅;杨伯祥;;缩节胺用量对核不育系棉花制种效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
10 |
郝玉体;王书平;沈效红;张灿亮;陈涛;;抗虫棉高产关键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08年02期 |
11 |
杨惠玲;高秀武;林茂;李选;王浩波;;提高酒泉地区丰甜4号制种产量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瓜菜;2011年02期 |
12 |
郭秦生;抗虫棉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年05期 |
13 |
石玉兰;;河西走廊西瓜杂交制种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8年03期 |
14 |
于凤玲,秦新敏,蒋晓茹;美国保铃抗虫棉33~B的生育特点及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棉花;1999年08期 |
15 |
孔瑞仙,王惠琴;抗虫棉在大荔县的发展及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1年09期 |
16 |
杨磊,孙平秀,刘水仙;抗虫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江西棉花;1999年04期 |
17 |
王继发,张喜姣,张卫华;转基因抗虫棉在濮阳市的应用及其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3年05期 |
18 |
郑艳霞;抗虫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4年05期 |
19 |
刘金生,郭香墨;转Bt基因抗虫棉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8年09期 |
20 |
齐鹏;;抗虫棉人工杂交制种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