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源高山栲种子性状特征及其变异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地理种源间高山栲种子性状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因素间的变化规律,探究高山栲种群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为高山栲优良种源的早期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高山栲主要自然分布区域内9个地理种源的高山栲种子为研究对象,在每个地理种源内选取15棵健康的母株,去除壳斗后每株选取10粒正常、饱满的种子,测定种子的种高、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鲜质量、单粒干质量和千粒质量等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在9个高山栲地理分布区域内,种子质量性状的稳定性显著低于种子形状指标(P 0.001)。高山栲平均种高为11.24 mm,平均种宽为10.45 mm,平均种形指数为1.08,平均单粒鲜质量为0.97 g,平均单粒干质量为0.61 g,平均千粒质量为974.34 g。种子性状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01),其中以剑川种源的种子形状与质量指标最高,剑川种源的平均种高为13.66 mm,平均种宽为12.52 mm,平均单粒鲜质量为1.55 g,平均单粒干质量为0.97 g,平均千粒质量为1 551.65 g。各种源高山栲种子性状均随着经度的减小和海拔的增加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且与年均温度(MAT)和年均降水量(MAP)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受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不同种源间高山栲种子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于开展高山栲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工作及理解高山栲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白榆种源研究协作组;白榆种源的地理变异和基因型稳定性[J];林业科学研究;1989年04期 |
2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松种源选择课题组;舒筱武;;云南松种源苗期地理变异的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3年02期 |
3 |
汪企明,吴礼才,冯沛熙,许德钰;不同种源火炬松针叶形态变异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1年08期 |
4 |
彭宏梅,杨传平,马华文,刘桂平,李俊涛;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与种源区的划分[J];林业科技;1992年03期 |
5 |
舒筱武;辛燕林;赵惠祥;黄永祥;周志美;李瑞安;王俊德;;云南松地理种源选择和种源区划的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2年01期 |
6 |
高成杰;缪迎春;李瑾;李昆;崔凯;杨发成;;不同种源云南松种子发芽性状与幼苗早期生长[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年08期 |
7 |
胡玉珠;;4个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实形态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20年01期 |
8 |
范丽颖;任军;林玉梅;周义发;;东北地区花楸种子质量的种源变异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9 |
陈存及,邱尔发,梁一池,范辉华,邹跃国;毛竹种源地理变异规律及选择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1年03期 |
10 |
杨传平,刘传照,刘吉春,代方义,秦泗华,张维;樟子松种源区的初步划分[J];林业科技;1992年01期 |
11 |
张蕊;周志春;余能健;骆文坚;冯建国;金国庆;;不同种源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和紫杉醇含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
12 |
王玉;谷俊涛;习洋;王进茂;杨敏生;;中国刺槐次生种源生长变异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13 |
屈红军;孟庆彬;张忠林;杨传平;张杰;;蒙古栎苗期种源分析[J];植物研究;2013年02期 |
14 |
王荔英;姚湘明;;无患子种源引种苗期试验初报[J];林业勘察设计;2009年02期 |
15 |
郑蓉,许信玲,林丽娜,郑金双,郑维鹏;福建省麻竹种源造林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2002年04期 |
16 |
周忠胜;张文豹;曾雷;王津宁;金雅琴;;稀有树种红果榆种实发芽特性与苗期种源筛选初报[J];特产研究;2021年01期 |
17 |
;蒙草——做好草种业好种源为生态[J];内蒙古林业;2020年01期 |
18 |
秦晓强;;桐棉松优质种源的保护和利用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0年03期 |
19 |
苑海静;邢文黎;徐海东;汪阳东;成向荣;张春祥;;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J];林业科学研究;2020年05期 |
|
|
|
|
|
1 |
沈熙环;陈晓阳;;侧柏种源研究进展[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
2 |
柳新红;何小勇;苏冬梅;魏来;袁德义;王军峰;;翅荚木种源抗寒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
3 |
马常耕;;我国林木种源研究的现状和未来[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
4 |
彭方仁;陈隆升;谭鹏鹏;梁有旺;;不同种源黄连木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成分的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
5 |
谢红梅;柏劲松;;永州邓恩桉种源/家系引种试验初报[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6 |
伍海芳;赵越;朱春云;;青杨种源苗期初报[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7 |
张卫华;张方秋;陈祖旭;徐大平;张守攻;胡彩颜;;马占相思抗寒性选择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8 |
童再康;张俊红;黄华宏;徐金良;朱玉球;高燕会;;光皮桦种源、家系二层次变异与遗传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
9 |
张良波;李培旺;李昌珠;刘汝宽;肖志红;李力;;光皮树种源试验[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
10 |
苏顺德;郑仁华;杨宗武;胡国登;章永清;赵世荣;;28年生马尾松种源遗传变异及选择[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
11 |
范义荣;童再康;陈科风;余其龙;陈藻儿;;黄山松种源变异规律的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
12 |
福建省马尾松种源试验协作组;傅玉狮;梁一池;;马尾松种源性状间相关性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13 |
李秀玲;王海洋;高群宗;赵庆玲;高娟;周春艳;宋桂杰;丁洪莉;;水曲柳最佳种源选择的研究[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
14 |
福建省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协作组;梁一池;傅玉狮;;马尾松种源的树干、枝叶生物量的变异及其预测[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15 |
林磊;;木荷稳定碳同位素辨别力的种源差异[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
16 |
邝炳朝;梁坤南;潘一峰;;柚木材性的种源与家系选择[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17 |
顾万春;刘德安;田玉林;;白榆种源与家系的选种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
18 |
田志和;刘恩祥;阎士良;刘春文;王帮福;;白榆种源试验研究报告[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
19 |
沈国华;肖开生;苏国清;;防火树种木荷种源引种试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20 |
范义荣;童再康;;黄山松种源区划的初步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