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肿瘤中EphrinB2和淋巴管密度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中EphrinB2的表达与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两种方法检测EphrinB2在45例胃腺癌、57例大肠腺癌和正常胃大肠黏膜组织(各15例)中的表达。检测D2-40标记的淋巴管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1)Eph-rinB2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内;D2-40标记的LVD为棕黄色管腔样结构,阳性反应主要位于淋巴内皮的胞膜上。(2)免疫组织化学:EphrinB2在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胃82.2%vs.26.7%,大肠75.4%vs.33.3%,P均0.05);肿瘤组织L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均0.05)。蛋白质印迹:胃和大肠肿瘤组织的表达分别为2.30±0.86和1.89±0.89,高于正常组织的表达0.90±0.41和0.87±0.56(P均0.05)。(3)EphrinB2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中LVD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EphrinB2的表达与LVD呈正相关性。结论 EphrinB2在肿瘤中高表达,与胃肠道肿瘤的转移和进展密切相关,并与LVD呈正相关性,Eph-rinB2可能诱导LVD的形成参与淋巴结转移的调控。
|
|
|
|
1 |
胡建生;孙文勇;;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年01期 |
2 |
杨志蓉;;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年05期 |
3 |
雷俊宝;房太勇;;胃肠道间质肿瘤44例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03期 |
4 |
蔡昶;孟宪良;李军;夏燕;张艮龙;;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
5 |
张欣欣;桂淑玉;徐大林;姚梦醒;左莉;周青;汪渊;;肺腺癌所致恶性胸腔积液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6 |
曹炜;于在诚;刘芝华;骆爱萍;;磷酸化AKT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7 |
赵再秋,章美珍,翟梅娟,任兴昌;胃肠道间质瘤3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年06期 |
8 |
孙梅;王玉新;孙亚欣;李东复;;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
9 |
邹传胜;;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
10 |
王殊,王杉,祝学光,张嘉庆,乔新民,叶颖江,梁斌,马向涛,崔志荣;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其上游激酶在人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
11 |
邱敏;梁志清;;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管密度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
12 |
刘卫梅;;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19期 |
13 |
冯正虎;李春青;李志革;王凌;韩冰;;舌鳞状细胞癌浸润方式与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
14 |
黄爱民,高凌云,翁景萱;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年10期 |
15 |
陈华平;张新保;周海军;黄忠雄;郑海军;;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6年05期 |
16 |
王金卫;张筱骅;;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的关系[J];浙江医学;2008年06期 |
17 |
冯正虎;李春青;杨兰;苏雪莲;周海静;;口腔鳞癌中D2-40表达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年06期 |
18 |
汤月良;;胃肠肿瘤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4期 |
19 |
吴正友;汪勇刚;李立祥;;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06期 |
20 |
葛丽赟;;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