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王利博  徐海刚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工业4.0的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重视。本文以河南工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理念,以多学科交叉、产学融合为目标,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潘励;赵文强;;教学评估引导下的遥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47期
2 韩东来;左青卉;周德春;司振君;;面向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38期
3 仝月荣;陈江平;张执南;熊夏青;李翠超;;产教深度融合 协同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年11期
4 朱玉华;庄殿铮;付思;;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市场;2020年31期
5 刘晓琴;;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03期
6 刘军华;;高职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明日风尚;2017年16期
7 王中任;周立文;刘海生;吴春凌;;基于并行工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J];考试周刊;2012年18期
8 郝志坚;;面向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年11期
9 寇有志;;基于TOPCARES-CDIO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08期
10 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11 袁义;何频捷;王继军;;工科类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25期
12 杨柳;肖志刚;;以校企“深度融合”全面促进工程人才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13 刘军华;;构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三对接”人才培养方案[J];知识经济;2014年24期
14 刘卓;杨悦;;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35期
15 陈庆梅;付昕;;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视界;2016年27期
16 潘炼;田中捷;;产学研结合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教育;2013年32期
17 于航;胡展飞;;从知识传递到主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18 刘捷;;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倩;徐娓;;利用专业研讨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士忠;李颂华;王永华;夏忠贤;;应用复合型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集[C];2017年
3 李因武;李建桥;韩志武;;工程仿生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戴塔根;万方;;“产学研”三结合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A];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何国庚;郑贤德;李嘉;;制冷技术教材建设的思考[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瑶;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对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2 谭夏妮;广西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3 袁云沛;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婕;基于生涯适应性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9年
5 尤园;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
6 白光娜;O2O环境下OBE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
7 赵晋国;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胜任力及其培养路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8 舒雅静;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9 程慧;创新设计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瑜;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廖政军;“人才培养应该和社会发展相结合”[N];人民日报;2017年
2 姜天海;深圳大学:把人才培养放在产业最前沿[N];中国科学报;2018年
3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吴松;应用人才培养需要工程师文化[N];光明日报;2015年
4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涂善东;解读全面工程教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王洪洲;南京工业大学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N];中国建材报;2007年
6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飞;茅以升工程教育理念的再实践[N];光明日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