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M去旋转和旋棒技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影像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VCM去旋转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VCM)和旋棒技术(rod derotation,RD)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7月本中心采用VCM去旋转技术矫正的AIS患者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5岁(10~18岁);取同期采用旋棒技术矫正的AIS患者20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4.6岁(10~18岁)。两组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术前术后全脊柱X线片、CT平扫+三维重建资料。研究收集两组患者的7项影像数据,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T_(5~12)后凸角,主弯顶椎偏移(AVT),C_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_7-CSVL),C_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_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重建,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的主弯顶椎旋转矫正率明显优于RD组,其值分别为平均(62.3±19.5)%和(24.7±22.5)%(P0.05)。冠状面上,VCM组和RD组的主弯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均值分别为(79.6±10.4)%和(81.0±10.4)%;虽然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VCM组的矫正率明显高于RD组(VCM组:RD组=75.6%VS 61.6%)。矢状面上,两组患者的术后胸椎后凸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VCM去旋转技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旋转的效果优于旋棒技术,并具有潜在矫正下融合椎倾斜角及维持良好胸椎后凸的作用。
|
|
|
|
1 |
毛永忠;;一个罕见原发性脊柱侧凸畸形高发家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89年03期 |
2 |
赵学军,赖敏贞;脊柱侧凸矫正术的护理[J];中国临床康复;1999年08期 |
3 |
于振山,梁栋,张亚奎,张星火;脊柱侧凸松解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年04期 |
4 |
邱勇!210008,朱丽华!210008,吕锦瑜!210008,朱泽章!210008,宋知非!210008,骆东山!210008;90°以上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及方法[J];中华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
5 |
李卫平!510120,刘尚礼!510120,陈兆荣,张光铂,丁悦!510120,何杰民!510120;广州市学生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报告[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
6 |
唐盛平,林子平,吴建华,郑振耀;ISOLA器械治疗小儿脊柱侧凸[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
7 |
海涌;有关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外科动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年05期 |
8 |
邵水霖,海涌,邹德威,马华松,周雪峰,高音;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术的早期并发症及其预防[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年08期 |
9 |
朱锋,邱勇;生长发育异常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J];脊柱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
10 |
邱贵兴;遵循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开展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J];中华骨科杂志;2004年02期 |
11 |
陈建文,王义生,秦泗;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Z4期 |
12 |
李明,刘洋,倪春鸿,朱晓东,白玉树,赵新刚,侯铁胜;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中应用的疗效评价(英文)[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3 |
范纯泉;;临时内部牵引治疗严重脊柱侧凸[J];脊柱外科杂志;2006年05期 |
14 |
;2008年首届中国脊柱侧凸年会暨西安脊柱侧凸学习班论文征稿通知[J];中国骨伤;2008年02期 |
15 |
宋福麟;;矫正重症脊柱侧凸16例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1988年06期 |
16 |
王东华,周江南,廖前德,李海平,邓展生,瞿素洁;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评价[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17 |
刘尚礼,黄东生,林道贤,马若凡;应用C-D器械治疗34例脊柱侧凸初步报告[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年02期 |
18 |
王孟滨,宋建新,曲敬;俄式内固定器械矫治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年02期 |
19 |
张光铂;;脊柱侧凸普查测量与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1997年10期 |
20 |
刘尚礼,黄东生,马若凡,李春海,沈慧勇;Cotrel-Dubousset器械治疗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