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有机无机复混肥中不同氮素形态对理化性状及肥效的影响

马军伟  毛伟华  姜丽娜  叶静  汪建妹  符建荣  
【摘要】:研究发现不同形态氮源化肥制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在贮存过程中的氮损失率依次:铵态氮源(碳铵)酰胺态氮源(尿素)铵态氮+硝态氮源。贮存120 d各种有机无机复混肥pH、电导率(EC)变化不大,其中酰胺态氮的有机无机复混肥EC较小,含水量变化较大,其中酰胺态氮有机无机复混肥、铵态氮有机无机复混肥经过120 d的贮存有所下降,而硝态氮+铵态氮源有机无机复混肥含水量稍有提高。各种氮源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细菌数量较多,真菌很少,放线菌未检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祁金花;黄懿梅;张宏;安韶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释放N_2O潜力的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孟凯;赵军;;长期施肥对黑土氮素形态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文启孝;程励励;;土壤有机氮的化学本性[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顾明华;区惠平;刘昔辉;黄景;黎晓峰;李柳霞;沈方科;江立庚;;稻草免耕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氮素生理群特征[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吴建富;张美良;刘经荣;王海辉;;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红壤稻田氮素迁移的影响[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荣华;;不同抑制剂组合对尿素肥效的影响(摘要)[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晓宁;长期轮作施肥对棕壤氮素形态转化及其供氮特征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楠;不同施氮水平对盐碱地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东;三峡库区小流域氮素空间分布及流失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鞠敏睿;小兴安岭森林土壤氮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沙晓晴;施肥对土壤养分转化及利用规律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雪梅;干旱区盐生植物的土壤氮素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6 关升宇;牛粪发酵过程中的氮磷转化[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7 邓胤;丛枝菌根利用无机氮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王振宙;长期施肥对栗褐土氮素肥力特征和玉米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常影;耕作和施肥对黑土氮素转化菌影响的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杨小虎;追氮量及形态配比对烤烟生长和土壤无机氮素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农校 陈茂春;怎样提高复混肥的施用效果[N];湖北科技报;2007年
2 丛林 宋颜 宁景华;尿素在园林生产中的合理应用[N];中国花卉报;2008年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 李生秀;有机肥无机肥可兼施[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高文;含硝态氮的肥料不应禁用[N];农民日报;2003年
5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 林葆;禁用硝态氮肥是一种误导[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