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石漠化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和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云南省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撂荒地、灌草地、人工林地、自然林地、玉米Zea mays地、核桃Juglans regia林地和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和重金属质量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自然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灌草地土壤[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_(FI))为0.915]和撂荒地土壤(I_(FI)=0.913)较为肥沃,猕猴桃地土壤(I_(FI)=0.485)和核桃林地土壤(I_(FI)=0.501)较为贫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灌草地重金属污染风险最低[生态风险指数(I_R)为66.91],猕猴桃地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I_R=169.16)。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对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影响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且在灌草地、人工林地和自然林地中较为显著(P0.05),在撂荒地和作物种植地中并不显著(P0.05)。【结论】自然属性较强的地区土壤肥力水平高,且重金属污染风险低,说明人为干扰是影响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土壤质量,应适当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图3表8参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