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RⅠ、Smad2、Smad3及Smad7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型受体(TGF-βRⅠ)、Smad2、3、7的表达情况,探讨以上信号传导分子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述4种蛋白在3种不同组织44例标本中的表达,寻找其规律。结果与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TGF-βRⅠ表达增强,Smad7表达减弱(P0.05),Smad2及Smad3表达增强不显著,但在核内积聚较为明显。结论瘢痕疙瘩中TGF-βRⅠ表达增强,Smad2、3核内持久积聚及抑制性因子Smad7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原因。
|
|
|
|
1 |
严欣;高建华;陈阳;宋玫;刘晓军;;瘢痕疙瘩易感基因的家系连锁分析定位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5期 |
2 |
靳睿,高建华,刘晓军;多重PCR在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3期 |
3 |
翟晓翔,罗文辉;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的现状及展望[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4 |
江沁;陕声国;;瘢痕疙瘩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
5 |
朱小勤;陈国庆;;应用皮肤扩张器修复散在瘢痕疙瘩1例[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3年03期 |
6 |
贺忠文,袁志芳,王标,高慧;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附分子CD_(44)表达[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7年03期 |
7 |
康尔恂,吴延芳;血清铜蓝蛋白ELISA法测定及在瘢痕疙瘩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年02期 |
8 |
罗定泰!430079武汉,罗定安,陈学杰,宋敏;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1999年05期 |
9 |
钱根健;二氧化碳激光切除配合药物注射治疗瘢痕疙瘩[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
10 |
李建凤;液氮冷冻治疗瘢痕疙瘩100例[J];现代康复;2001年10期 |
11 |
袁家德!266011,孙丽双!266011;手术加放射性核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年03期 |
12 |
林新瑜,罗旭松;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07期 |
13 |
康尔恂,吴延芳,孙乔莉;瘢痕疙瘩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研究[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3年02期 |
14 |
徐素卿;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198例[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
15 |
杨信茁;;耳廓瘢痕疙瘩15例报告[J];中国疗养医学;2006年02期 |
16 |
金素慧;余光伟;王连聪;韩春茂;;手术切除加电子线照射治疗瘢痕疙瘩[J];浙江医学;2006年09期 |
17 |
李荟元;刘仲荣;王正辉;李丽霞;屠军波;;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5期 |
18 |
李荟元;;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07期 |
19 |
韩恒祥;;卡介苗接种局部发生瘢痕疙瘩原因的探索(摘要)[J];中国防痨杂志;1979年00期 |
20 |
李章全;中西结合治瘢痕疙瘩[J];四川中医;198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