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17-2深水气田黄流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模式
【摘要】: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陵水17-2气田是我国海域自营勘探发现的第一个深水大气田,其储层主要为重力流沉积。基于研究区黄流组6口井的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录井、地震、岩心和井壁取心等资料,通过岩心刻度成像资料实现全井段的岩性和沉积构造等成像地质刻度,并结合地震资料分析砂体分布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黄流组主要发育块状构造-叠合层理、变形层理-块状构造、叠合层理-层状构造等3种沉积构造组合以及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和砂质浊流沉积等4种重力流沉积类型;主要发育轴向充填砂体、点砂坝、天然堤和水道充填砂体,其中研究区中段以点砂坝沉积为主,东段和西段以天然堤砂体为主;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受峡谷壁的限制作用,形成独特的多期弯曲水道沉积叠加的峡谷充填模式,其中点砂坝和天然堤砂体圈闭条件好、储层物性好,勘探潜力大。
|
|
|
|
1 |
熊寿生
,张善春;全国重力流沉积学术讨论会述评[J];石油实验地质;1984年01期 |
2 |
李金高,周祖翼,王全海,彭勇民,姚鹏;西藏江孜县沙拉岗锑(金)矿区重力流沉积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3 |
李冬;王英民;王永凤;徐强;;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4 |
庞雄;柳保军;颜承志;刘军;李元平;;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3期 |
5 |
吴嘉鹏;王英民;王海荣;李华;彭学超;邱燕;李冬;;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2年06期 |
6 |
贺自爱;全国第一次重力流沉积会议胜利召开[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4期 |
7 |
梁传茂;;湖北西北部上震旦统重力流沉积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J];地质论评;1987年02期 |
8 |
姜在兴,赵徵林,刘孟慧;一种沿深水箕状谷纵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J];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02期 |
9 |
贾振远;重力流的运动特点和类型[J];地球科学;1990年01期 |
10 |
王萌;;沉积物重力流及重力流砂体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30期 |
11 |
林畅松,刘景彦,蔡世祥,张艳梅,吕明,李杰;莺-琼盆地大型下切谷和海底重力流体系的沉积构成和发育背景[J];科学通报;2001年01期 |
12 |
宋小勇;;重力流沉积研究综述[J];特种油气藏;2010年06期 |
13 |
李云;郑荣才;朱国金;胡晓庆;;沉积物重力流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
14 |
乔博;张昌民;李少华;杜家元;朱锐;;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新生界珠海组和珠江组重力流沉积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3年01期 |
15 |
王颖;王晓州;王英民;张春生;;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在确定重力流临界坡度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6 |
方石;张培震;刘立;刘招君;张新荣;;辽河高升油田北部沙4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分散体系[J];世界地质;2011年03期 |
17 |
朱自力;贵州紫云羊场石炭—二叠纪之交的重力流沉积及其意义[J];地层学杂志;1991年03期 |
18 |
张志平;许晓宏;;高18块莲花油层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J];内江科技;2010年04期 |
19 |
李媛;刘菊;马庆林;卢政环;张国涛;;福山凹陷古近系流一段重力流沉积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0年05期 |
20 |
李磊;王英民;徐强;赵靖舟;李冬;;南海北部陆坡地震地貌及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主控因素[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