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功能弥散成像对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功能弥散成像(DWI)对早期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脏病变,对其早期阶段(给药后1-14周)的弥漫性改变进行动态磁共振常规形态学成像(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常规MR增强扫描)和DWI,并作组织学检查,与正常大鼠比较。结果两组大鼠肝脏的常规形态MR相比无明显差异,而DWI显示了实验组大鼠肝脏早期肝硬化的不均质性改变,表现为相应肝叶的片状信号增高。正常组各周间肝实质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自第5周ADC值开始下降。当悌度因子(b)为300 s/mm2时,正常组与实验组间以及实验组第10周与第1周和第9周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600 s/mm2和1 000 s/mm2时,自第6周正常组与实验组间以及实验组第6周与第1周和第5周间ADC值变化显示出明显差异(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1-4周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是以肝细胞肿胀为主,为肝炎阶段,5-8周则属于以肝实质内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的肝纤维化阶段,9-14周已进展为肝硬化阶段,实质内有许多纤维分割不完整或完整的增生性结节形成。结论MR功能弥散成像较形态结构影像能更早的反映肝脏弥漫性病变,动态ADC值的测定有助于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和病变进展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