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胸椎黄韧带骨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范东伟  陈仲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田,陈涛,王义敏;结节病4例临床报告[J];北京医学;1980年02期
2 许贤豪;重症肌无力——有关免疫学新进展[J];北京医学;1980年06期
3 王凤民;恶性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探讨[J];山东医药;1980年06期
4 陶仲为,孙增瑛,吴一南;肺心病并发高粘度综合征[J];山东医药;1980年12期
5 王永惕 ,魏功庭,董金辉;小腿筋膜腔高压症(附8例报告)[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6 金国臻,刘永信,程增云;单侧透明肺二例报告[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7 唐季和,黄湘虎,童明庆,孔碧霞,韩慧明,杨琪明,杭梅琴,王蓉芳;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尿中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其免疫发病机制的再探讨[J];江苏医药;1980年12期
8 许贤豪;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0年01期
9 朱毓仁;充血性循环功能不全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成就[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0年Z1期
10 乔富渠,罗利宣;结核风湿症(Poncet型关节炎)——附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198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举;;中西医结合讨论糖尿病发病机制[A];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9年
2 汪学明;张元勋;林森浩;徐耀良;成源棣;梁国荣;沈吕南;黄铭新;黄定九;胡炳熊;许以平;沈其昀;;冠心病与发中元素浓度关系的初步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首届微量元素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5年
3 盛志勇;董元林;朱兆明;;烧伤后多器官衰竭及其发病机制中的脂质过氧化损伤[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1991年
4 李志军;王令达;崔乃杰;吴胜群;宗育杉;王宁元;王玮;;家兔应激性溃疡模型及其发病机制和防治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5 蔡兴俊;;猝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6 耿松梅;谭升顺;;Fas、FasL表达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任成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和发病机制[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谭福泉;;退行性膝关节病发病机制研究近况[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交流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文集[C];2000年
9 虞芳华;张明;徐佩英;姚政;;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辨证与治疗[A];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全国第六次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包大进;;外伤性近视法医学鉴定分析22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海龙;慢性颈脊髓压迫症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慢性压迫伤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2 张涛;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T淋巴细胞克隆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卫重娟;神经生长因子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4 汤灵玲;树突状细胞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2年
5 沈燕;MCP-1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卢家红;α7nAChR的克隆、表达及在Alzheimer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吴叶;颈髓前后路稳定压迫及不同减压时间与脊髓功能改变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8 孟繁波;Pimobendan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D];吉林大学;2003年
9 孙韶龙;肠胆反流及肠道通透性与胆石成因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10 孙建民;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的探讨[D];山东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子才;兔腹主动脉局部痉挛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探讨[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2 高林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之体会[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谭晓风;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段国荣;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及其差异的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王川;慢性缺血性肾损伤及损伤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6 王毅;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其可溶形式在甲状腺相关眼病发病机制中的若干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7 薛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毒感染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8 叶民;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因素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9 刘崇富;白细胞介素-10及12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于永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学出版社推出《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N];光明日报;2000年
2 记者 费智平;根治白癜风[N];解放日报;2000年
3 记者 黄才刚;慢性气道炎与细胞因子失衡有关[N];健康报;2000年
4 记者 胡德荣;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被发现[N];健康报;2000年
5 通讯员 肖鑫 记者 朱智堂;曹雪涛等发现新型免疫分子[N];健康报;2000年
6 记者 黄辛;重症肌无力研究获进展[N];科学时报;2000年
7 ;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N];人民日报;2000年
8 记者 傲腾;疯牛病与老年痴呆症惊人相关[N];人民日报;2000年
9 邬志强;《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问世[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刘学美;低血糖症防着点儿[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