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盛沛根;沈枝安;王华黎;;用电子自旋共振对自旋数的简易测定方法[J];分析化学;1981年04期 |
2 |
郑佳宝,杨辰,陆亚蒙,严小敏,郭时清;自旋探针法研究聚乙烯醇缩甲醛的交联网络[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3 |
姜招峰,金建国,周翔;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自由基两种标本处理方法的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06期 |
4 |
曾金龙
,许金来
,郑荣辉
,陈慧玲
,郑宗敏
,陈祖炳;钛基系烯烃聚合催化剂的EPR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5期 |
5 |
蔡秀成;富毓德;唐荣炳;;电子自旋共振(ESR)在陶瓷科研中的应用[J];景德镇陶瓷;1988年04期 |
6 |
鲍书林,章方良,须沁华;ESR研究FeAPO_(-5)和FeSAPO_(-5)分子筛[J];无机化学学报;1989年03期 |
7 |
陈士明,唐静娟,汪弘,郭时清;电子自旋共振年代计时(I)——象牙化石的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8 |
邹炳锁,余保龙,吴晓春,陈文驹;氧化铜纳米微粒中的RVB态的电子自旋共振证据[J];科学通报;1994年16期 |
9 |
石硕,郝京诚,鲁润华,王淘淘,汪汉卿;电子自旋共振及其在表面活性剂溶液研究中的应用──(一)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和自旋标记法[J];日用化学工业;1997年01期 |
10 |
高迎新;张昱;杨敏;胡建英;;Fe~(3+)或Fe~(2+)均相催化H_2O_2生成羟基自由基的规律[J];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
11 |
华国飞,刘引烽,陈捷,李剑,丁国伟,黄剑;以PVA为分散介质制备纳米氧化铁颗粒及其ESR特征(英文)[J];化学研究;2003年02期 |
12 |
林绪伦;;非晶硅的电子自旋共振测量[J];贵金属;1981年04期 |
13 |
马耀;张建中;丛建波;孙存普;段绍瑾;;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机制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3年15期 |
14 |
刘新典,姜恩永,李养贤,刘晖,李文成,米文博,李志青;Nd_(0.52)Sr_(0.48)MnO_3多晶陶瓷的磁性和相分离[J];金属学报;2003年12期 |
15 |
赵建军;鲁毅;邢茹;金香;郑琳;樊宝元;;掺杂Nd的锰氧化物Nd_(0.5)Sr_(0.3)Ba_(0.2)MnO_3的电子自旋共振研究[J];稀土;2008年06期 |
16 |
李伟明;哈益明;张彦立;;ESR法检测含纤维素辐照食品的研究进展[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0年03期 |
17 |
雷海琴;朱春华;陈家富;朱新宝;;SO_4~(2-)/TiO_2 催化合成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0年01期 |
18 |
;Pd-V_2O_5-X_SiO_2催化剂的电子自旋共振[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77年02期 |
19 |
邓姝皓,李国希,旷亚非,黄树坤;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J];腐蚀与防护;2000年02期 |
20 |
杨建军,李东旭,李庆霖,张治军,汪汉卿;甲醛光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J];物理化学学报;2001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