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高通量转录组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新方法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中药研究与时俱进。高通量转录组研究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研究手段。该文对中药转录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比较了Roche公司的GS FLXTM平台和Illumina公司的HiSeqTM2000平台两大测序平台,介绍了中药转录组分析的流程,并以西洋参和金银花为例,阐述了中药转录组研究的特色。对传统中药进行高通量转录组研究,可以从整体水平上了解目标物种的功能基因概况,明确活性成分的代谢通路,为中药研究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为传统中医药理论提供现代生物学阐释。但是,目前的中药转录组研究仍面临着分子基础薄弱,测序投资成本高,分析人员紧缺等困难。未来,伴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的联合应用,将为开创高通量筛选与高效率研发相结合的新型中药产业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
|
|
|
1 |
张召宝;侯林;潘晴;王绪敏;崔清华;田景振;马鲁豫;;中药高通量转录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09期 |
2 |
章惠珍;王克勤;;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动脉粥样硬化[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88年01期 |
3 |
骆成玉,白景香;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J];普外临床;1997年01期 |
4 |
房晓祎,李玉光;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肥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5 |
初同伟,王正国,朱佩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及调节[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7期 |
6 |
黄炜曦;安磊;;小鼠出生后嗅球发育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特征分析[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6年05期 |
7 |
谭祖键,李起鸿;BMP及其诱导成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09期 |
8 |
陈军;哺乳动物外周皮肤温热冷感受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4年02期 |
9 |
郭元吉,董婕,王敏,张烨,郭俊峰;甲3(H3N2)亚型流感病毒相变异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8年01期 |
10 |
李君玲;马雪玲;李玉波;夏恺;王田;薛晓兴;赵慧辉;王伟;;基于脑功能核磁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8年09期 |
11 |
成军;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1期 |
12 |
关利新,杨履艳,付慧;西洋参茎叶皂甙对兔回肠收缩反应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年02期 |
13 |
康琳;李维青;;学习和记忆的生理机制研究综述[J];轻工科技;2012年02期 |
14 |
韦贵将;邹秉杰;陈之遥;宋沁馨;李佑志;周国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