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岩溶塌陷评估预测信息系统研究获得好评

【摘要】:岩溶塌陷评估预测信息系统研究获得好评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于1997年4月18日在北京组织专家对地矿部岩溶所承担的“八五”地矿部科技重点项目《岩溶塌陷评估预测信息系统研究》进行了评审鉴定。经过认真的评审,评委们认为该项研究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G...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岩情;国外岩溶塌陷研究动态[J];中国岩溶;1986年02期
2 项式均,康彦仁,刘志云,谢代兴,陈健,阎志为;长江流域的岩溶塌陷[J];中国岩溶;1986年04期
3 管德邻,施鑫源;用数值法模拟断裂对岩溶塌陷的控制[J];中国岩溶;1988年01期
4 莫家光;广西岩溶塌陷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地质;1990年04期
5 刘凯栋;贵州省岩溶塌陷类型及形成分布规律探讨[J];贵州地质;1990年03期
6 茹锦文,杰显义,莫源富;岩溶塌陷及遥感探测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1992年04期
7 谭鉴益,覃新丹,蔡峰;岩溶塌陷形成机理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1992年02期
8 周治国;湖南娄底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防治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年03期
9 吴长贵;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防治方向初步探讨[J];安徽地质;1994年04期
10 任子朝,于福生;应用诊断识别模型评估高考数学试卷难度(三)──评估结果[J];数学通报;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正林;余钦范;;岩溶塌陷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应用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章毅;;江西省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戴呈祥;;浅层反射法在岩溶通道调查中的应用初探[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方方;苗放;贾文懿;唐红;葛君伟;;地质灾害中壤中氡自动监测仪的研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赵国敏;高常波;丑景俊;;瓦房店三家子地区岩溶探测与研究[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吴俊雄;杨华;;探地雷达在灾害地质探查岩溶塌陷中的应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程志平;单娜琳;;岩溶塌陷的地球物理调查方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维廉;李树延;曾安平;;压管钻进成桩工法加固岩溶塌陷地区工业高塔地基[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王军;胡强;;安庆铜矿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10 佴磊;刘斌;杨健;;深埋岩溶塌陷机制与鞍山岩溶塌陷地质环境质量评价[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之葵;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吉林大学;2005年
3 魏风华;河北省唐山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宝东;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D];吉林大学;2005年
2 侯欣;唐山市体育中心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明媚;泰安市岩溶塌陷机理及监测预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4 曲元梅;公路路基缺陷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于贺艳;武广客运专线英德段岩溶塌陷模式及致塌因素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刘秋生;山东泰安地区地面塌陷现状与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谷永磊;新建铁路线路方案岩溶塌陷灰色模糊综合评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8 陈匀序;徐州阚山电厂浅层岩溶勘探及处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徐晟;枣庄市岩溶塌陷特征及其构造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刘继东;物探方法在河北滦县地面塌陷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利;旅游预报制亟待完善[N];云南日报;2000年
2 邵长跃;淮北市水源告急[N];中国矿业报;2001年
3 记者 唐先武 通讯员 龙兵;我国公布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情[N];科技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吴孝武 蓝旭;直面地质灾害[N];福建日报;2002年
5 王玉峰;发挥技术优势防治地灾[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记者 刘如春;地下岩溶塌陷是祸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7 刘纯友;矿山环境破坏损失重[N];安徽日报;2004年
8 钟亮;广西百亩山湖离奇消失[N];北京日报;2004年
9 王大锐;重新认识地质灾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段金平;消弭奥运场馆下的安全隐患[N];中国矿业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