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兑,陈位超;广州气溶胶质量谱与水溶性成分谱的年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4年04期 |
2 |
Glenn E.Shaw,李家春
,郭洪泊;作为气候调节机的气溶胶是气候与生物圈的联系纽带吗?[J];力学进展;1988年02期 |
3 |
刘锦丽,李放,吕达仁;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场大气光学特性研究[J];遥感学报;1994年03期 |
4 |
朱志贤;用数值模拟法检验几种气溶胶粒度分布参数的数值解法[J];辐射防护;1995年05期 |
5 |
杨东贞,于晓岚,李兴生;临安本底站微量气体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溶胶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4期 |
6 |
罗云峰;第四次国际“气溶胶-云-辐射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10期 |
7 |
刘金涛,陈卫标,刘智深;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同时测量大气风和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3年01期 |
8 |
高飞,李铜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J];海洋技术;2003年03期 |
9 |
邱明燕,盛立芳,房岩松,高会旺;气象条件对青岛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10 |
张云,史江,胡云龙,赵学忠,张建昌,吴光华,王心如;实验大白鼠吸入EHFV气溶胶后病毒在巨噬细胞内增殖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1年06期 |
11 |
陈立奇,高鹏飞,张远辉,余群,R.Arimoto,高原,R.A.Duce;厦门海域大气气溶胶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2期 |
12 |
刘广深,洪业汤;大气气溶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4年03期 |
13 |
刘毅,周明煜;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9年01期 |
14 |
张军华,王美华,毛节泰;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气溶胶误差分析及订正[J];大气科学;2000年06期 |
15 |
胡顺星,胡欢陵,周军,吴永华;双差分激光雷达——一组可以提高臭氧测量精度的波长[J];气象学报;2002年04期 |
16 |
刘先勤,王宁练,徐柏青;雪冰中碳质气溶胶含量的测试方法[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
17 |
孙景群;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J];气象学报;1985年02期 |
18 |
田文寿,陈长和;兰州冬季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参数化[J];大气科学;1996年02期 |
19 |
辛国君;用零维能量平衡气候模型分析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20 |
秦世广,汤洁,温玉璞;黑碳气溶胶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意义[J];气象;2001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