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的减水减氮效应
【摘要】:针对长期连作作物生产力低下等突出问题,研究前茬地膜覆盖作物免耕留膜,轮作后茬作物的生产效应,对于优化栽培模式,建立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作物生产的节本增效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地膜覆盖玉米茬口两种耕作方式(免耕留膜,NT;传统耕作,CT)、两种灌水水平(传统灌水,2400 m~3·hm~(-2),I2;传统灌水减量20%,1920 m~3·hm~(-2),I1)和3个施氮水平(传统施氮,225 kg·hm~(-2),N3;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hm~(-2),N2;传统施氮减量40%,135 kg·hm~(-2),N1)对轮作小麦产量、光能与灌溉水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小麦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前茬玉米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小麦全生育期总叶日积提高21.6%~26.1%(P0.05),特别是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提高41.3%~45.2%(P0.05),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免耕留膜集成减量20%水氮供应(NTI1N2)处理比传统耕作和水氮供应(CTI2N3)提高叶日积34.8%~50.7%。免耕留膜较传统耕作提高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0.4%、5.6%~12.3%和10.1%~10.3%(P0.05);NTI1N2较CTI2N3处理小麦增产15.2%~22.0%、光能利用率提高8.1%~18.5%、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4.0%~52.5%(P0.05)。免耕留膜结合减量水氮供应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纯收益和产投比,NTI1N2较CTI2N3处理纯收益和产投比分别提高22.9%~23.9%和34.8%~35.1%,单方水效益提高53.6%~68.9%(P0.05)。因此,前茬地膜覆盖玉米免耕留膜配套减量20%灌水(1920 m~3·hm~(-2))与施氮(180 kg·hm~(-2))可作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发展节本增效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
|
|
|
|
1 |
袁仁书;苏荣华;张太平;;黔油17号翻耕与免耕效果初报[J];耕作与栽培;2007年05期 |
2 |
李红宇,刘丽华,吕艳东,李金峰,郑桂萍;水稻少免耕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3 |
刘素爱
,刘淑君
,陈泰轩;免耕种小麦也能获高产[J];农家参谋;2004年10期 |
4 |
李杰林;兰惊雷;李永昌;石志达;王海林;侯履谦;;山西少、免耕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浅议[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
5 |
唐顺洋;稻田“免耕+化除”一举多得[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
6 |
李新举,张志国,邓基先,刘辉友;免耕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7 |
罗晓明;;墨江县孟弄乡坡耕地免耕玉米种植效益分析[J];农家参谋;2017年06期 |
8 |
张音霄;邹洪涛;张玉龙;张玉玲;虞娜;范庆锋;黄毅;;免耕年限对东北旱田土壤性质及玉米根系、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年02期 |
9 |
王瑜;马加清;张士永;赵庆雷;陈博聪;刘奇华;;稻田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
10 |
曾宪成;张曾凡;张德海;;小麦免耕撒播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
11 |
张爱军;周乃健;曹平田;;免耕条件下的小麦、玉米生长情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
12 |
杨齐廷;;棉花免耕能高产[J];河南农林科技;1984年04期 |
13 |
王恒飞;张永清;吴忠红;周进财;乔莎莎;;长期免耕对褐土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2期 |
14 |
张炼生;;免耕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
15 |
田士林;李莉;;麦茬地免耕对玉米抗旱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
16 |
沈新平,黄丽芬,庄恒扬,陈后庆,刘世平,陆建飞;免耕水稻早发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