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冬小麦、夏玉米多年需灌水次数及典型生育期需灌水分析
【摘要】: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参数,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之间变化关系,建立干旱灌水指数模型。此模型中干旱灌水指数(DII)分布在[-1,1]之间,小于0时即干旱需灌水。在现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利用干旱灌水指数模型计算多年需干旱灌水指数,并进一步得到灌水次数。选择冬小麦生长季分别为湿润(1985—1986年)、正常(2004—2005年)、干旱(1983—1984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度,夏玉米生长季分别为湿润(2003年)、正常(1993年)、干旱(2009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计算了不同代表年冬小麦、夏玉米作物需水情况。进一步计算得到了冬小麦、夏玉米在典型湿润、正常、干旱3个不同代表年的干旱灌水指数,并进行了有无灌水的干旱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63 a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每年需灌水2~7次不等,平均需灌水5.1次。冬小麦和夏玉米湿润、正常、干旱3个代表年蒸散发量(ETC)分别为489.4 mm、551.4 mm、481.7 mm和466.1 mm、477.8 mm、529.3 mm。在无灌水条件下典型代表年内,冬小麦、夏玉米都会遭遇不同程度干旱,典型湿润、正常、干旱代表年冬小麦分别灌水2次、3次、4次,夏玉米分别需灌水1次、2次、3次后,基本可以消除干旱对其正常生长影响。综上,通过干旱灌水指数来量化需灌溉次数是可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近10年(2003—2013年)需灌水频次变化大,年际间干旱事件频发,更好的科学灌溉管理可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
|
|
|
1 |
马鸿图,苏维洲,王玲,王秀华;对辽宁省复种夏玉米品种的探讨[J];杂粮作物;2000年02期 |
2 |
张九功,李建军;夏玉米机播好处多[J];河南农业;2000年05期 |
3 |
王智广;夏玉米结构调整哪几条路可行?[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0年02期 |
4 |
李芳贤;夏玉米应重视浇足灌浆水[J];杂粮作物;2001年03期 |
5 |
王凤娟,邓仰勇;夏玉米与几种作物的间作技术[J];中国种业;2003年09期 |
6 |
李炳方;夏玉米挖潜增收有“四要”[J];农家参谋;2004年05期 |
7 |
罗鹏,李峰;夏玉米新品种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8 |
马君岭
,范中举
,白相林;夏玉米化控抗倒增产[J];农家参谋;2005年07期 |
9 |
马君岭
,范中举
,白相林;夏玉米化控抗倒增产新技术[J];农技服务;2005年05期 |
10 |
马君岭,范中举,白相林;夏玉米化控抗倒增产新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年06期 |
11 |
张淑丽;石晓燕;郝淑花;;夏玉米备种原则[J];河北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
12 |
川文;;夏玉米去雄增产的四项关键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6年07期 |
13 |
马艳君;闫海奇;;夏玉米沼液应用研究报告[J];北京农业;2010年12期 |
14 |
王梅菊;;夏玉米倒伏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种业;2012年10期 |
15 |
李玲;;越夏玉米种子的安全贮藏及管理技术[J];种子世界;2012年12期 |
16 |
许静;束爱菊;王卫红;段新华;;“美邦·百禾”牌稳定长效缓释肥在夏玉米上应用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13年01期 |
17 |
沈寅龙;陈华;;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种业导刊;2013年07期 |
18 |
朱富春;;夏玉米黄苗原因探析[J];农家顾问;2013年08期 |
19 |
王虎;;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17期 |
20 |
;套种夏玉米夺高产[J];农业科技通讯;197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