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中国礼仪之争——儒、耶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

海宝明  
【摘要】: <正>17—18世纪,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围绕中国礼仪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内部分裂产生了两个派别。一派追随利玛窦的观点。利玛窦,意大利人,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玛窦来华传教,为了能够在中国打开传教局面,利玛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晓南;;对外汉语教师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04期
2 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3 施爱东;;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J];民族艺术;2011年03期
4 王学明;田丽琴;;利玛窦来华原因刍议[J];中国教师;2011年S1期
5 黎玉琴;刘明强;;利玛窦史海钩沉一则[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李佩环;;利玛窦的宗教传播与中西文化交往的实现[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高海桂;崔婉虹;;利玛窦“曲线传教”文化适应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8 龙坪;;不早不晚,在明朝[J];视野;2011年18期
9 王超杰;;利玛窦在粤涉诉的法社会学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聪;;明代天主教对阳明学的融摄——以利玛窦的《交友论》为中心[J];求索;2011年06期
11 邱野;;中外文化交流中耶稣会对中国近代化作用的局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12 袁荷;段运冬;;“中国意识”的视觉传播与构建——基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3 梁志生;;晚明宦官专政与耶稣会士的态度[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14 纪从周;;肇庆拾零[J];海内与海外;2011年06期
15 李新林;;赏玩西方古钟表[J];艺术·生活;2002年01期
16 余亚飞;;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传播探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7 龙美光;书香与铜臭[J];基础教育;2004年09期
18 许苏民;;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19 杭春晖;;从“文人取补”到“皇家猎奇”——谈清初西画技法的传播特点[J];美术观察;2011年06期
20 张清江;;滞后的反弹——试论清末民初儒教之争的文化意义[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余;;利玛窦携物考[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2 杨泽忠;;利玛窦与西方投影几何之东来[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金国平;吴志良;;从自鸣钟探讨利玛窦居留北京的内幕[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4 贺树德;;“西学东渐”的先行者——利玛窦[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5 宋芝业;;“几何”与“几何之学”的命名——从数学思想史的视角看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与“几何之学”的理解[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耿昇;;西方汉学界对开封犹太人调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8 唐锡仁;黄德志;;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的开始传入[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王庆余;;记新发现的明末《两仪玄览图》[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10 赵莉如;;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书——简评《灵言蠡勺》、《性学觕述》和《西国记法》[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登;利玛窦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刘泓呈;中国法:走在想象与真实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6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7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马琼;熊人霖《地纬》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张振国;拒斥与吸纳:天主教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应对[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孝德;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杨守刚;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科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春伟;利玛窦对中西哲学交流的贡献[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年
4 李瑾;《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外来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轶伦;辩护中的尴尬[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央;论传教士对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科技发展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聚刚;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会通儒耶的人文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书妍;16~18世纪的中意文化交流及其历史启示[D];河南大学;2006年
9 马春华;利玛窦传教策略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郑琪;清雍正帝的天主教政策[D];郑州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新;圣母像叩开中国画坛之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张环;“不可能的黑郁金香”,见证东西方间的交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余三乐;利玛窦:中西文明交流的开拓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陈志鸿;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 梵蒂冈发行双文字邮票[N];中国集邮报;2010年
5 曾峥;利玛窦在韶关对西方数学的传播及其影响[N];韶关日报;2009年
6 包光潜;利玛窦与《交友论》[N];中国档案报;2010年
7 王青笠;利玛窦 创造过汉字的老外[N];华夏时报;2010年
8 记者 周舒 实习生 王菲宇;利玛窦:回头十万里[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江丛干 通讯员 肖丽;南昌与利玛窦:400年前“西学”、“西器”怎成一缕云烟[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高寿仙;相看两不厌:利玛窦与中西初识[N];学习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