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不同施氮量对单季稻养分吸收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俞巧钢  叶静  杨梢娜  符建荣  马军伟  孙万春  姜丽娜  王强  汪建妹  
【摘要】:以杂交晚粳浙优1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对单季晚稻养分吸收和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30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及钾积累量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水平超过270kg/hm2后增施氮肥反而降低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施氮量在150kg/hm2时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杂交粳稻浙优12对土壤中氮素、磷素以及钾素的吸收利用。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为吸氮量最大时期,施氮量在0~270kg/hm2范围内杂交粳稻浙优12各生育期植株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和钾积累量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水稻吸氮总量的相关系数最大。氨挥发速率、累计氨挥发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用基肥阶段氨挥发速率最快,累计氨挥发量最高。在基肥氮肥和分蘖肥氮肥施入后,高施肥水平(270kg/hm2、330kg/hm2)下氨挥发速率均远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施氮量330kg/hm2处理施基肥后测得的累计氨挥发量占基肥施氮量的23.9%。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兆良;稻田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氮肥的合理施用[J];化学通报;1994年09期
2 尹春芹,王宏燕,王旭梅;氮、磷、钾、有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关系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汪军;王德建;张刚;;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土壤;2009年06期
4 胡立冬;丁朝辉;郑和平;陈爱南;熊力夫;;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7期
5 薛应征;刘贺梅;殷春渊;王书玉;胡秀明;孙建权;;氮肥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1年01期
6 张玉铭,胡春胜,董文旭;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损失[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3期
7 丁晓波 ,谭和芳 ,谢金学;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农业装备技术;2004年03期
8 孙权,储燕宁,牛艳;灌淤土施氮肥后氨挥发损失的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今西三好;五岛皓;周垂桓;;关于山阴地桑树春季发育与养分吸收的利用问题 第二报 桑树春肥施用~(15)N后氮素开始吸收的时间与分配的探讨[J];中国蚕业;1984年01期
10 张文君;刘兆辉;江丽华;陈清;郑福丽;王梅;林海涛;;氮素对大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6年12期
11 曹承富,孔令聪,汪建来,赵斌,赵竹;施氮量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1期
12 刘文清;李忠库;;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研究[J];现代化农业;2009年06期
13 杜建军;毋永龙;田吉林;王益权;崔英德;;控/缓释肥料减少氨挥发和氮淋溶的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2期
14 平吉成,陈宇;宁夏引黄灌区果园氮肥施用问题调查分析[J];北方园艺;2000年01期
15 彭立友;赵为民;;水稻高产栽培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2006年08期
16 周耀群;水田的氮素气化损失[J];土壤肥料;1982年04期
17 全明道,全炳武,许广波;稻田土壤氮素的矿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6年04期
18 朱兆良,范晓晖,孙永红,王德建;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稻季氮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J];作物研究;2004年04期
19 管建新;王伯仁;李冬初;;化肥有机肥配合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1期
20 孙文岳;陈余平;韩科峰;傅小陆;范晶晶;吴良欢;;新型包膜控释尿素在单季稻上连续2年使用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厚专;李艳大;沈显华;古新序;药林桃;舒时富;万鹏;江向荣;王水发;尹国庆;;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查笑君;杨梦飞;罗小金;钱晓茵;马伯军;潘建伟;杨金水;;水稻产量相关跨膜类受体蛋白激酶LRK基因簇的功能研究[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殷文;马晓燕;叶华斌;赵万平;;水稻氮肥用量试验研究[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4 马学林;郭茂胜;陈欣荣;;二化螟虫伤株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水稻螟虫灾变规律及治理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朱育红;徐进亚;张国友;;影响水稻产量的两种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王鹏;周桂林;余四斌;;水稻产量与株型的分子遗传基础剖析[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7 顾根茂;杨丽红;潘云俊;许军;;水稻优化施氮技术应用[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8 吴廷兴;黄承勇;吴胜文;易志学;;黎平县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影响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杨守仁;;新株型粳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仁良;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2 王秋菊;黑龙江地区土壤肥力和积温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3 李刚华;特高产水稻产量形成机理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单玉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控制[D];扬州大学;2002年
5 张奇春;稻田土壤供氮机理及水稻氮肥优化施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孙永健;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叶优良;间作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江立庚;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9 赵利梅;水稻强化栽培农艺性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钱洁;AP2/ERF转录因子与水稻产量相关基因LRK6等位基因的表达差异[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优爱;京郊保护地番茄养分吸收及氮素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李广宇;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物质运转及品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3 张丽;水分—氮素—光照对玉米生长的互作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刘胜环;基蘖氮肥用量对水稻群体质量影响及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邱德远;氮素对油菜产量构成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6 张宪;不同氮肥运筹下专用小麦氮素利用特性及诊断指标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7 王云;不同土类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8 林虎;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水分与氮素迁移转化规律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张文新;官厅水源保护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卢小遮;农田氮素动态平衡与优化管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晓明;水稻托市收购给吉林稻农带来“及时雨”[N];经济参考报;2008年
2 徐亲阳;超级杂交稻“内2优6号”创浙江水稻产量两项新高[N];农民日报;2004年
3 忻隆华;水稻单产创超800公斤新高[N];上海科技报;2006年
4 王静;东北“袁隆平”:旱田稻香说丰年[N];中国特产报;2008年
5 记者 孙佳薇;吕维峰会见阿根廷客人[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邓肯;日均气温升一度水稻产量降15%[N];科技日报;2006年
7 邓肯;日均气温升一度 水稻产量降15%[N];陕西科技报;2006年
8 记者  王春;我国水稻产量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取得重大进展[N];科技日报;2007年
9 曲晓棣 记者 李小华;1792万元 “越光”水稻让农民增收[N];大连日报;2006年
10 李鹏翔;我国科学家分离出控制水稻产量的单基因[N];东方城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