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摘要】: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9个气象站1961-2009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三维二次趋势面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反距离平方加权残差订正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全流域年降水量变化倾向率、突变前后降水增量、年和各月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以及年降水量变异系数等降水量气候要素空间分布数学模型。在ArcGis平台上进行数据栅格化处理,实现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的精细化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1)196l-2009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平均以15.29mm/10a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的递增趋势,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增多,但各地降水量增多倾向率和突变前后降水增量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海拔越高的区域,降水量增多越明显。(2)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流域末端的北部平原降水量不足250mm,向南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渐增,在海拔1900-2200m的天山北坡中山带出现降水量为550~600m的最大降水带,之后,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上升,降水量又呈减少趋势,至3500m以上的河流源头区域,年降水量不足450m。(3)年降水量变异系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即海拔越高的区域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相对越小。(4)年内逐月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冬季(12-2月)降水较少,各月降水量的高值区主要在低山带和山前洪积、冲击平原,而降水量的低值区在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带。春季(3-5月)降水量较冬季多,降水量的高值区也逐渐向高海拔山区上移,而降水量低值区则由南部高山带逐渐向北部平原迁移。夏季(6-8月)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各月降水量的高值区逐渐上移到海拔2000-4000m的中、高山带,而降水量低值区在北部平原地带。秋季(9-11月)降水量逐渐减少,最大降水高度带也向低海拔区域移动,而降水量低值区则向中、高山带上移,至11月,最大降水带回复到低山带和山前洪积、冲击平原地带,最少降水带再次上升到2500m以上。
|
|
|
|
1 |
张彩霞;杨勤科;李锐;;基于DEM的地形湿度指数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
2 |
肖正清,蔺启忠;利用正演计算方法分析地形和噪音对多波段遥感数据的影响[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年04期 |
3 |
蔡先华,郑天栋;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压缩及算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3年12期 |
4 |
李军;利用OPENGL构建海洋三维景观的方法研究[J];海洋测绘;2003年05期 |
5 |
闻竹;王志恒;杨国东;;OpenGL在地学三维可视化中的应用[J];现代测绘;2008年01期 |
6 |
刘达;殷建良;熊康军;;LIDAR在林业测量中的应用与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年01期 |
7 |
吴会环;;Excel多项式拟合在从DEM内插等高线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
8 |
陈云浩,郭达志;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DEM空间内插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9 |
李峻,边馥苓,谈晓军;DEM及纹理图像的集成数据库研究[J];测绘科学;2000年03期 |
10 |
吴泉源,孔敏,侯伟,孟凡海;基于GIS黄水河流域下垫面类型划分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年02期 |
11 |
吕爱锋,陈嘻,王纲胜;基于DEM的流域水系分维估算方法探讨[J];干旱区地理;2002年04期 |
12 |
陈海燕,万刚;利用等高线数据自动生成地性结构线的算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3年03期 |
13 |
陈茂华;饶君;李长春;;DEM在卫星影像地图上的应用[J];江西测绘;2005年S1期 |
14 |
袁占良;张建霞;张子平;;DEM技术在土地利用可视化中的研究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
15 |
何宗宜;刘祥;魏秀琴;;基于DEM的彩色地貌晕渲的制作[J];测绘科学;2006年06期 |
16 |
邢宇;姜琦刚;王坤;程彬;李远华;王耿明;张红红;;青藏高原DEM的生成与应用[J];世界地质;2007年04期 |
17 |
王俊;江帆;朱长青;张跃;;利用等高线栅格化的DEM精度评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08期 |
18 |
赵建华;;北江黄京塘数字流域生成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09年08期 |
19 |
彭芳媛;向常淦;;基于ERDAS的三维地形可视化及漫游制作[J];测绘;2010年04期 |
20 |
朱英浩,张祖勋,张剑清;基于MapInfo的城市3维可视化GIS[J];测绘通报;200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