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改性柠条生物炭对P的吸附特性及其机制
【摘要】:为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以常见农林废弃物柠条为原料,在650℃、3h条件下,采用限氧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通过直接修饰法用Al改性柠条生物炭,进行批量吸附P实验.利用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Temkim、D-R模型)和4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Elovich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以及p H值、添加量影响试验,探讨Al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特性.同时,使用FTIR红外、元素分析、SEM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等技术表征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揭示了Al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机理,并对比了多种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柠条生物炭(NB)对P的吸附量很低,Al改性柠条生物炭(Al-NB)最佳改性比例为0.2:1,对P的吸附量是NB的8.35倍.Langmuir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Al-NB对P的等温吸附过程;Al-NB对P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其吸附通过边界扩散完成的单层吸附.Al-NB对P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9.97mg/g,平衡时间为24h.随着添加量的增大,Al-NB对P的吸附量不断减小,去除率逐渐增加,2.5g/L为最佳添加量;最适p H为4~10,当p H=7时,达到最大;吸附P后,溶液的p H值向中性范围倾靠,有一定缓冲作用.吸附机理包括:静电吸附作用,配体交换(羟基),P与阴离子(NO3-)交换,颗粒内表面络合作用等.以期为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
|
|
1 |
黄华;王雅雄;唐景春;朱文英;;不同烧制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对萘的吸附性能[J];环境科学;2014年05期 |
2 |
杨海清;杨生茂;;基于反射光谱和主成分分析的生物炭快速溯源鉴别研究[J];红外;2012年12期 |
3 |
陈静文;张迪;吴敏;王朋;;两类生物炭的抗氧化性比较[J];环境化学;2014年06期 |
4 |
郎印海;刘伟;王慧;;生物炭对水中五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8期 |
5 |
何宁,李成容,林涛,李琳丽,易涛,詹先成,陈钢;高精度散射光度滴定法测定Al~(3+)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3年03期 |
6 |
邹志刚;;掺Al~(3+)磁粉的相变过程研究[J];磁记录材料;1987年04期 |
7 |
陈静文;张迪;吴敏;王朋;;两类生物炭的元素组分分析及其热稳定性[J];环境化学;2014年03期 |
8 |
胡勇有,王占生,汤鸿霄;Al(Ⅲ)溶液的水解─沉淀特性研究─—磷酸根的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1994年02期 |
9 |
郑庆福;王永和;孙月光;牛鹤鹤;周佳儒;王志民;赵吉;;不同物料和炭化方式制备生物炭结构性质的FTIR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4期 |
10 |
洪梅,曹益林,柳妙修,张未名,陈念贻;铝酸钠溶液的~(27)Al核磁共振谱研究[J];轻金属;1994年05期 |
11 |
孔令根;史慧明;;双显色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微量Sc、Al的研究[J];稀有金属;1991年02期 |
12 |
杨明生;利用~(13)C探头测~(27)Al核磁共振谱[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5年04期 |
13 |
刘利花;张颖;吕广宏;邓胜华;王天民;;Sr偏析Al晶界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08年07期 |
14 |
薛福林;李海明;;Al(OH)_3共沉淀-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体盐样中的微量锰[J];光谱实验室;2006年04期 |
15 |
李文,张建民,关振中,蒋青,沈平,张瑞林,余瑞璜;Ti-Al相图的高温液相线[J];应用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
16 |
李如璧,徐培苍,莫宣学;三元硅酸盐玻璃相中Al~(3+)离子结构状态的MAS NMR谱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3年01期 |
17 |
高宝玉,孔春燕,岳钦艳,王晓娜,初永宝,王曙光;聚合氯化铝中Al_(13)形态的分离纯化方法及特性[J];化学学报;2005年18期 |
18 |
初永宝,高宝玉,岳钦艳,王燕,王曙光;凝胶色谱法分离聚合氯化铝中Al_(13)形态的特性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5年05期 |
19 |
张玉荣;陈宇;;Al~(3+)、S~(6+)掺杂的矿物锂快离子导体Li_(1.2+x-y)Al_(0.1+x)Ti_(1.9-x)Si_(0.1)S_yP_(2.9-y)O_(12)系统的合成与表征[J];功能材料;2006年10期 |
20 |
田宝辉,李焕喜,张永刚,陈昌麒,王克光;Al-Li单晶体锯齿流变的应力幅度[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