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东海近海春季赤潮发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徐兆礼  
【摘要】:依据2002~2003年东海赤潮高发区(122~12330E、29~32N)及东海122~125E、29~32N海域4季综合调查资料,探讨东海近海春季赤潮爆发的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网目孔径0.505mm)总生物量4季平均为170.75mg/m3,春季略低于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种类数及优势种种数(3种)相对较少,并呈现出单一优势种的优势度和平均丰度高,多样性指数均值低(1.78)的特征.随着冬季到春季水温逐渐升高,该水域生物量迅速上升,优势种种数却没有同步升高,仅有个别优势种,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种群数量得到迅速的增长(平均丰度142.10mg/m3,占总丰度68.09%).这种生物量与群落变化的不同步、不对称性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脆弱性,形成了东海近海春季赤潮发生的生物环境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兆礼;东海近海春季赤潮发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2 徐兆礼,洪波,朱明远,陈亚瞿;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3 王青;朱良生;胡金鹏;;最优插值法在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6期
4 刘青;张默;王仁锋;李双宇;刘冰莉;任鸿宁;;盐度和光照强度对赤潮异弯藻增长的效应[J];海洋湖沼通报;2015年01期
5 刘青;王仁锋;王碧雪;孔韵溪;;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6 蔡恒江;李博;刘长发;;赤潮异弯藻对孔石莼生长及其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12年02期
7 蔡恒江;唐学玺;;孔石莼和赤潮异弯藻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8 徐凑友;黄其祥;胡衍华;陈彰旭;;赤潮藻毒素中毒机理及症状研究[J];广东化工;2010年04期
9 林志芬;曹志民;郭小菊;尹大强;;赤潮异湾藻与三角褐指藻的竞争及其化感作用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0期
10 李小敏;张敬怀;刘国强;;涠洲岛附近海域一次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J];广西科学;2009年02期
11 安鑫龙;齐遵利;李雪梅;张秀文;;外来入侵植物对赤潮的生态调控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12 黄长江,董巧香;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Ⅲ[J];海洋与湖沼;2001年01期
13 董婧,王文波,刘海映;辽宁近海浮游植物与夜光藻赤潮的关系[J];水产科学;2000年01期
14 管玉平,林一骅,高会旺,唐学玺;赤潮数值研究的有关问题[J];海洋预报;1996年04期
15 梁松;钱宏林;齐雨藻;;赤潮研究的现状和有关问题[J];生态科学;1992年01期
16 周静韵;张磊;安民;段舜山;;有机磷农药草甘膦异丙胺盐对赤潮异弯藻的毒物干扰效应[J];生态科学;2012年04期
17 孙军,刘东艳,王宗灵,朱明远;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18 胡桂坤,张青田,董双林;三种维生素对赤潮异弯藻增殖的影响研究[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9 孙晓霞,张波,俞志明;赤潮防治剂对中国对虾的毒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20 孙军,刘东艳,王宗灵,石晓勇,李瑞香,朱明远;春季赤潮频发期东海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兆礼;高倩;田丰歌;马增岭;;东海近海春季赤潮发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何飘霞;王红霞;陆斗定;戴鑫烽;夏平;;东海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子序列分析[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齐雨藻;欧林坚;李扬;吕颂辉;;我国近海旋沟藻(Cochlodinium)赤潮种类分类辩异[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4 欧林坚;张玉宇;李扬;王华接;谢学东;荣志明;吕颂辉;齐雨藻;;广东珠海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事件分析[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李正华;;福建长乐海区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徐兆礼;洪波;朱明远;高亚辉;陈亚瞿;;东海春季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胡思敏;郭志灵;李涛;郑淑娴;王华接;谢学东;刘胜;;太平洋纺锤水蚤对双胞旋沟藻赤潮的摄食调控作用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和平;熊金波;胡常巨;朱建林;张德民;;象山港赤潮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A];全国第九届海洋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齐衍萍;刘光兴;;2006年夏季黄、东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陈勇;于飞;何冬琼;刘佳;张秋劲;;资阳老鹰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昭玉;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氮、磷限制的响应及其在赤潮生消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王进河;两种赤潮微藻与两种轮虫相互作用对气候因子变化响应的实验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陈洪举;黄、东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孔凡洲;长江口赤潮区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种类组成和色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5 张清春;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种吞噬特性及其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代鲁平;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7 陈光荣;广东省城市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王晓辉;以鱼类和浮床植物为核心的水质改善措施对热带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型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徐志强;西北冰洋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年际变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10 刘仁沿;我国贝类中赤潮毒素腹泻性贝毒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娟;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记物的分布和指示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于风娟;两株高效溶赤潮异弯藻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晓宇;二十碳五烯酸对赤潮微藻氧化胁迫的影响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玲玲;一株赤潮异弯藻溶藻细菌的分离与溶藻特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金凤;三种海洋经济微藻与赤潮异弯藻竞争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罗丽娜;四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抑制作用的光合作用机理[D];暨南大学;2016年
7 吴真真;一氧化氮对三种海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其在赤潮化学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边梅;九龙江口的浮游植物群落以及主要产毒素赤潮种的变化[D];汕头大学;2011年
9 陈洋;有害赤潮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10 邱旭春;盐度及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生理、生殖和种群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海洋微生物有望用来治理赤潮[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蔡振兴;东海鱼殇[N];大众科技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