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兔基底动脉Cx43蛋白表达的时相变化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实验模型,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时相变化特点,初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6)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1d、3d、7d和14d,n=6);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实验模型,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动脉的直径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Cx43蛋白的表达变化。对血管直径与Cx43表达变化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脑血管造影显示注血后1d基底动脉即出现痉挛(85.7%±8.6%,P0.05);7d时达高峰(66.5%±7.6%,P0.01);14d时仍有痉挛(78.4%±8.2%,P0.05)但程度较前缓解。Cx43蛋白表达在建立SAH模型后1d(38.6%±5.6%,P0.05)、3d(50.2%±5.7%,P0.05)、7d(57.8%±5.3%,P0.01)、14d(32.4%±3.6%,P0 0.05)均升高,其中7d为高峰,14d开始下降。Cx43蛋白表达的时相性变化与SAH后基底动脉直径的时相性变化相关系数为0.914。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兔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发生了时相性变化,并且Cx43蛋白表达强弱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程度在时程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缝隙连接蛋白Cx43可能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