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水源中藻类衍生嗅味污染及其释放特征
【摘要】:分别采用显微镜鉴别、计数法和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分析方法对杭州市区饮水水源中藻类构成和部分藻类衍生嗅味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并展开主要嗅味污染物的藻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源水中藻类以硅藻和绿藻为构成主体,伴有季节性变化特征.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是最易检出嗅味污染物,最高检出质量浓度51.4ng/L,其他嗅味污染物2-甲基异茨醇(2-MIB),二甲基三硫醚(DMTS)和土臭素(GSM)等检出质量浓度较低,但峰值浓度已超出嗅阈值.β-cyclocitral的藻源性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释放的嗅味污染物以β-cyclocitral为主,另含有少量的DMTS和β-紫罗兰酮(β-ionone).藻细胞质量浓度为106 L-1时,水中β-cyclocitral质量浓度最高可达44.0ng/L,通过细胞破碎测定胞内质量浓度表征释放潜能,最高可达174.8ng/L.
|
|
|
|
1 |
李伟光;郜玉楠;黄晓东;孙士权;张金松;;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饮用水中嗅味[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5期 |
2 |
王学云,高乃云;水中藻类的嗅味及去除方法[J];净水技术;1999年01期 |
3 |
张锦,陈忠林,范洁,李圭白;高锰酸钾及其复合药剂强化混凝除藻除嗅对比[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4 |
李大鹏,徐乐中;S市富营养化水源水预氧化除臭试验研究与初步评价[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年01期 |
5 |
李勇;张晓健;陈超;张晓慧;朱晓辉;戴吉胜;许欢;;臭氧活性炭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6 |
李勇;张晓健;陈超;张晓慧;朱晓辉;戴吉胜;许欢;;臭氧活性炭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9年03期 |
7 |
张秀艳;;浅析原水水体嗅味产生之原因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22期 |
8 |
苏喆;李树林;王琰;周全;;粉末活性炭和二氧化氯在长距离原水输送中除嗅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
9 |
许国仁,李圭白,王向东,张锦,陈忠林,范洁;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水中藻类和嗅味去除效果生产性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1998年12期 |
10 |
康伟;胡海修;杜建;;饮用水除嗅味技术的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08年03期 |
11 |
陈忠林,王立宁,马军,范洁;预氧化强化混凝去除颤藻及其嗅味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5期 |
12 |
朴忠官;金东春;;蟑螂、臭味与地漏的讨论[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
13 |
杜志勇;;浅析饮用水中嗅味及其去除[J];辽宁建材;2009年02期 |
14 |
黎雷;高乃云;殷娣娣;张可佳;;控制饮用水原水中藻类、藻毒素的水厂处理工艺[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6期 |
15 |
李大鹏;徐乐中;;预氯化对粉末活性炭除嗅的影响[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年04期 |
16 |
赵玺;时文歆;李翠翠;张东;崔福义;;嗅味层次分析法评价消毒对饮用水嗅味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
17 |
李大鹏,李伟光,王铁民;投加粉末活性炭去除原水中的嗅味[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6期 |
18 |
李凤彬;李文奇;孟彦双;刘翠侠;;原水嗅味与处理措施[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9 |
黄林;詹健;王晓玭;;城市饮用水产生嗅味的原因及控制技术研究[J];江西化工;2008年03期 |
20 |
李玉仙;樊康平;顾军农;罗亮;;净水工艺对臭味物质的去除效果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