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金花茶化学成分差异及基于表型性状的亲缘关系分析
【摘要】:目的对越南金花茶Camellia insularis化学成分及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明确其化学成分差异及基于表型性状的亲缘关系,为越南金花茶种质分类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建立样品化学指纹图谱,目测和直尺观测表型性状,基于液相色谱峰数量和面积,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越南金花茶化学成分差异及亲缘关系进行评价。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色谱峰数量为评价指标,YN3-78、YN3-77、YNX3-15、YN3-72、YN3-62等综合评分较高;以色谱峰面积为评价指标,YN3-60、YNX3-05、YNX3-01、YNX3-14、YNX3-04等综合评分较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表型性状与化学成分间存在显著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7株越南金花茶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1群13株,属大叶型,化学成分出峰时间多在19.32 min以前,色谱峰数量较少、峰面积较高。第2群26株,包含所有线形叶植株,属大叶型,化学成分出峰时间多在15.21 min之前,色谱峰数量最少。第3群19株,叶面积较小,化学成分种类少,峰面积低,综合指标最差。第4群19株,叶面积最小,该群23.33 min以后有出峰,是区别于其他类群的重要特征;该群化学成分数量最多,峰面积均较低。结论越南金花茶表型和化学成分均具有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所得4个类群均有各自明显的表型性状特征;表型与化学成分存在显著相关,可通过表型性状预测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该结果可为越南金花茶亲缘关系分析和优良种质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
|
|
|
1 |
邹登峰;谢爱泽;赵理云;陈佳怡;朱华;;金花茶化学成分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21期 |
2 |
刘梦舒;张力图;;金花茶不同部位提取物化学成分、提取工艺、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8年05期 |
3 |
王欣晨;李文兰;阎新佳;温静;王靖雅;刘贵云;姜雪;孙向明;;金花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5期 |
4 |
沈洁;张可锋;朱华;;金花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02期 |
5 |
黄家伟;邱玉婷;邹登峰;叶妹;王非非;;金花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16期 |
6 |
罗阳;陈懿瑶;姬祥;闫燊;钟伟萍;田孟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斛属植物中7种化学成分及主成分与聚类分析[J];中草药;2019年21期 |
7 |
马天波;李孟广;许冬蕊;;斑地锦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6年02期 |
8 |
蓝海,李龙星,杨永寿;隔山消的化学成分研究[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9 |
韦宏,彭维,毛杨梅,刘布鸣,李顺林;青果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年07期 |
10 |
褚小兰,范崔生;地锦类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概况[J];中国药业;1997年11期 |
11 |
刘娟秀;罗益远;刘训红;宋建平;华愉教;王胜男;赵慧;严颖;;基于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分析苍耳草与苍耳子的差异化学成分[J];中草药;2016年22期 |
12 |
熊俊君;谢桂容;代秀秀;徐梦甜;慕泽泾;田燕元;熊耀坤;;迷迭香干燥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食品工程;2020年04期 |
13 |
刘布鸣,陈荣光,蔡全玲;漆大姑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0年01期 |
14 |
裴月湖,韩冰,冯宝民,华会明;狼毒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2年07期 |
15 |
何进勇;邝新红;李征征;卫晓慧;杜鸿志;林森森;袁胜涛;孙立;;三种金花茶提取物降脂作用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