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学联用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组学技术的运用主要基于高通量分析检测技术,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为探索中药治疗疾病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组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当中。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单一通路研究难以诠释中药"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而多组学联用研究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查阅近年文献,对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16S rRNA测序等联用在中药治疗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
|
|
|
1 |
吕倩倩;杨晓男;李飞;颜冬梅;;代谢组学对中药作用机制的理解与认识[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
2 |
吴可柱;左颖;李爱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中药作用靶点研究中的应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年06期 |
3 |
孙颖;李丰;李燕;;系统药理学(Ⅴ):在中药作用机制解析上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1年01期 |
4 |
金玉琢;;浅谈中药作用与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20期 |
5 |
鲍荟竹;李祖伦;秦旭华;唐怡;;中医病证定位与中药作用定位[J];四川中医;2010年07期 |
6 |
杨淑芬;杨艺娇;王海颖;;浅述开窍醒脑中药作用机制[J];中国中医急症;2017年02期 |
7 |
徐刚;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J];中医函授通讯;1997年01期 |
8 |
杜冠华;王月华;张冉;谭初兵;贺晓丽;胡娟娟;张莉;陈若芸;秦海林;;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年04期 |
9 |
王一;赵彤;于蓓蓓;胡谦锋;张曦;周春祥;;中药作用于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年07期 |
10 |
刘文泰;李丽华;戴军;;生物芯片技术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
11 |
席乐迎;任献青;许爽;孙宇莹;苏杭;李盼盼;;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年29期 |
12 |
王升启;;中药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新策略[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年09期 |
13 |
赵会平,吴启忠,郭耀春;浅论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J];内蒙古中医药;2000年S1期 |
14 |
刘亚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药作用原理[J];新中医;1979年01期 |
15 |
严冬梅;刘秋均;张春燕;;中药作用后神经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16 |
卢志雁,黄玉云,刘彬,郑爱义;微量元素与某些中药作用的关系浅析[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
17 |
王海彬,赵启爱,沈培芝,石印玉,赵咏芳,王拥军,徐宇;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血管内皮的变化及中药作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年03期 |
18 |
陈绳杰;浅谈中药的煎制与服用[J];现代养生;2001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