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逐步判别法分析辛味中药挥发油“四气”药性、透皮促渗能力和化学成分的关联因素
【摘要】:目的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四气"药性、透皮促渗能力和化学成分的关联性。方法选择不同"四气"药性的20味辛味挥发油开展配对比较,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GC-MS分析成分后,通过皮肤电阻动力学技术考察其透皮促渗能力,根据研究结果运用逐步判别法和方差分析法遴选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能力排序为热性温性寒凉。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越高药性趋于温热性,促渗能力越大。相反,不含倍半萜类化合物或者含量少,药性趋于寒凉性,促渗能力较小。结论辛味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能力存在"四气"药性-成分类别-促渗能力的关联性,挥发油所含的倍半萜类成分可能是和"四气"药性及促渗能力相关性最大的化学成分。
|
|
|
|
1 |
蒋孟良;周孟辉;林红;;炮制对药性影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2 |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乔延江;;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
3 |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赵艳玲;鄢丹;罗国安;李梢;张冰;;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
4 |
袁颖;金素安;何世民;车立娟;郭忻;;动静、刚柔药性辨[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
5 |
蒋俊;贾晓斌;薛璟;蔡宝昌;吴皓;;萸黄连“以热制寒”药性差异性研究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6 |
敦静先;;药性词赋[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
7 |
李丽;肖永庆;张村;;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A];2010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暨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8 |
张村;李丽;肖永庆;;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9 |
肖永庆;张村;李丽;;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A];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学术论文集萃[C];2012年 |
10 |
贾玉梅;张帆;;枳实寒温属性的药性考证(摘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第七次临床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