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学资料探讨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震构造
【摘要】:应用速度和Q值成像方法以及小震精定位方法获得了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的深部结构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为一隐伏断裂,走向NW,倾向SW,逆冲兼左旋走滑,在地表距临潭-宕昌断裂岷县段约20km,在深部可能与临潭-宕昌断裂交汇在一起,向南组成一条NW向的断裂带。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2004年9月7日岷县-卓尼MS5.0和本次MS6.6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属同一发震断层,位于漳县南部块体的西南边缘;该块体为次级块体(三角形),近几年来块体西南边界强震活跃,其它两边平静。
|
|
|
|
1 |
加来良二
,高静;余震分布区域几何形状的理论研究[J];山西地震;1989年03期 |
2 |
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太阳活动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的相关性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01期 |
3 |
何文贵,赵广堃,马尔曼,陈永明,张立光;2002年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地质背景研究[J];地震研究;2004年04期 |
4 |
陈兵;崔笃信;张晓亮;王庆良;;区域优势构造面和余震节面库仑应力变化相关性与地震预测意义[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
5 |
田勤俭;刁桂苓;郝平;冯向东;孙晴;;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破裂的地质构造特征[J];地震;2009年01期 |
6 |
谢明富,廖小琼;1605年琼山大地震余震分布质疑[J];华南地震;2001年04期 |
7 |
赵翠萍;陈章立;郑斯华;;1998~2003年伽师三次不同类型M_s6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短期内余震活动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
8 |
韩渭宾;蒋国芳;;四川3次7级以上地震序列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对比[J];四川地震;2009年04期 |
9 |
王绍晋
,阚荣举
,刘祖荫;龙陵地震序列的空间特征[J];地震研究;1979年02期 |
10 |
程万正;阮祥;张致伟;;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震型判定[J];地震;2009年01期 |
11 |
K.Wong;F.P.Schoenberg;杨国栋;;关于主震的震源机制和余震空间分布[J];世界地震译丛;2010年03期 |
12 |
;道孚县1981年1月24日发生6.9级地震[J];四川地震;1981年01期 |
13 |
吕鹏;丁志峰;朱露培;;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的应用[J];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
14 |
;东台弶港东海域5.0级(M_L)地震[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2年02期 |
15 |
J.G.Crider;D.P.Schaff;D.D.Pollard;G.C.Beroza;王俊国;;考虑应力触发余震的第三维:1993年俄勒冈克拉马斯福尔斯地震序列[J];世界地震译丛;2003年01期 |
16 |
西田;卢造勋;;1983年乌取地震序列特征与构造应力场间的关系[J];世界地质;1991年03期 |
17 |
秦承昌;丁政;杨绍武;;东台弶港5.0级(M_L)地震宏观烈度考察[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2年04期 |
18 |
吕培苓;大地震后短时间内余震活动时空分布的某些研究[J];地震学报;1983年01期 |
19 |
安镇文,朱传镇;地热与地震关系的研究(二)——温度梯度对走滑断层破裂扩展的影响[J];地震学报;1986年04期 |
20 |
R.Robinson;P.J.McGinty;万永革;;新西兰阿瑟山口地震之谜——2.余震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和诱发应力场的关系[J];世界地震译丛;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