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泉玉,李萍,蔡蔚,沈智军,徐元光,邹宇,陈国新;Al~(10+)的电子碰撞电离及有关过程[J];物理学报;1995年11期 |
2 |
彭秀峰,何福庆,龙先灌,罗正明,安竹;由21~40keV电子轰击钼引起的k壳层电离截面的测量[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
3 |
周长庚,付玉川,安竹,罗正明;电子碰撞引起的铜元素K壳层电离截面的测量与修正[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5期 |
4 |
刘兆远,马树勋,杨坤山,张华林,陈熙萌,季瑷;0.6—2.75MeV质子引起的Ta、Au和Bi的M壳层X—线产生截面[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5 |
陈重阳,胡畏,方渡飞,王炎森;类氢离子基态、激发态的电子碰撞电离截面及系统学规律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
6 |
安兴泰,周忠源,潘守甫;A1 Ⅺ共振电离截面和速率系数[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7 |
滕舟轩,陈重阳,王炎森;电子与离子碰撞电离速率系数的一个改进的拟合公式[J];计算物理;1998年05期 |
8 |
何福庆,龙先灌,彭秀峰,刘慢天;9—46keV电子引起的Ni的K壳层电离截面[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9 |
易有根;葛树明;江少恩;唐永建;郑志坚;;电子碰撞原子电离截面的理论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0 |
滕舟轩,陈重阳,王炎森,徐学基,孙永盛;类Li等电子系离子共振俘获双自电离截面的扭曲波计算[J];物理学报;1999年10期 |
11 |
周长庚,罗正明,安竹,唐昶环;用薄靶厚衬底方法测量电子碰撞引起的K壳层电离截面[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1年02期 |
12 |
易有根;葛树明;何彪;江少恩;唐永建;郑志坚;;Ca,Ti,Cu,Ge,Mo和Ag原子的K壳层电离截面的理论计算[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3 |
徐洪杰,陈寿面,杨国华,潘浩昌,朱德彰;MeV质子和~+He离子产生的~(60)Nd、~(62)Sm、~(63)Eu和~(70)YbL L次壳层电离[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0年S1期 |
14 |
丁浩,钟慈声,凌诒萍;生物薄试样X射线显微定量分析技术的有效性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1年03期 |
15 |
徐君权,许浔江;低能质子引起的金LX射线相对产生截面[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6年03期 |
16 |
齐静波,陈重阳,王炎森;类钠离子的电子碰撞电离截面[J];物理学报;2001年08期 |
17 |
田明锋,孟续军,朱希睿,姜旻昊,王志刚;含温有界原子模型下电子与离子碰撞激发和电离截面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10期 |
18 |
沈异凡,李万兴;激发态Na(3P)原子碰撞的缔合电离截面[J];量子电子学报;1992年S1期 |
19 |
段艳敏,吴英,唐昶环,刘东剑,丁庆平,刘慢天,安竹;原子内壳层电离截面研究中薄靶厚度的卢瑟福背散射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20 |
陈学俊;原子的电子碰撞电离截面的高精度计算[J];计算物理;1992年03期 |
|